崔昊+邱宇
摘 要:以美術形態學為學科背景的大小石器分類法作為新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對以形態分析作為核心之一的原始石器文化研究意義重大。運用大小石器分類法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實現對文本的充分分析,將黑龍江流域與周邊地區的原始石器進行有側重的分析和系統比較,將黑龍江流域原始美術的研究推向新層面和新高度,揭示黑龍江與周邊地區原始石器文化的發展特征。
關鍵詞:大小石器分類法;美術形態學;黑龍江;大石器;小石器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2 — 0025 — 03
一、大小石器分類法概述
(一)大小石器分類法的美術學學科特征
1.美術形態學的研究方法
大小石器分類法是美術形態學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和集中體現。美術形態學作為美術學的新研究視角最早于1956年由托馬斯·門羅提出,其從美學的高度提出“藝術形態學”的構建設想,主張描述藝術領域中形式的本質及其變化,主張以藝術形式為核心來構建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1972年由卡岡的《藝術形態學》為標志,美術形態學確立了學科地位和研究方法體系。卡岡主張運用藝術形態系統去全面解析美術史,即建立“形態—歷史”的研究方法體系。于是,形態辨析和由此引發的學科細化便成為20世紀美術研究的主流。以此為研究方法,站在宏觀歷史的高度,美術史便展現出了三個環環相扣的美術發展形態。即混合形態的原始美術、統一形態的古典美術、分離形態的現代美術。古典美術因其歷史悠久而系統完備,現代美術因其去之不遠而文本豐富,各自都有許多研究抓手,唯獨原始美術因去之遙遠且文本缺失而不易把握。運用古典美術那種體系嚴密的研究方法會使研究很難推進。于是,針對于混合形態屬性的原始美術便適合美術形態學研究方法的發揮。
2.圖像學的研究方法
大小石器分類法有圖形學研究方法的屬性。圖像學的方法就是通過圖像背后意義的闡釋來揭示事物本質的研究方法。毫無疑問,作品的意義和本質不可能會完全地依靠視覺來直接獲得,闡釋和解構是必要的。包括原始美術在內的美術作品其本質都是精神的生產和審美的實踐。所以對作品的解讀也是一個二次創造的過程,何況是原始石器這樣去之萬年的文本。“不能把圖像和圖畫畫等號,而是要把圖像和圖畫看作生長于同一樹根下的經脈,根據不同的情況對事物進行具體的使用,這是研究圖像學的第一步〔1〕”。單純的美術形態學的運用有可能會割裂圖像與文本的聯系,而圖形學研究方法恰好對此可以進行補充。“圖像學發現和揭示作品在各種額外因素影響之后,更能詮釋其物質本質的內容。這也是圖像學研究的關鍵步驟,無論是傳統圖像學研究還是現代廣義上的圖像學研究都離不開對圖像意識形態的發掘”〔2〕。而原始美術的文本過少且確立彼此的相互關聯較難,僅僅運用歷史的思維方法收效不佳,而對此形態學的研究方法恰恰可以發揮邏輯法的作用,正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方法所強調的邏輯法與歷史法相結合。所以,大小石器分類法在本質上是美術圖像學與美術形態學二者研究方法的結合。
(二)大小石器分類法的研究優勢及初步成果
大小石器分類法作為研究方法其將美術形態學與美術圖像學進行綜合,是針對于文本及相關信息嚴重缺失且不易辨識的原始美術研究應運而生的。相對于傳統歷史學及由此衍生出的傳統美術史學而言其更加便利有效,在石器的器型、體量等形態方面的研究優勢明顯。當下,大小石器分類法作為一種針對原始美術的研究方法愈加被重視,形成了許多研究成果。如劉揚的《中國北方小石器技術的源流與演變初探》、杜水生的《中西小石器文化比較》《華北北部小石器文化成因分析》等。其中又以葉啟曉的《黑龍江省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研究》一文最為突出。目前大小石器分類法已成為原始美術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且因研究視角的新穎獨特而會將課題研究引向新的縱深領域。
二、大小石器分類法視域下黑龍江地區原始石器概述
(一)黑龍江地區原始石器類型劃分的特殊性
按照大小石器分類法可將黑龍江地區原始石器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大石器、小石器和細石器三種。綜合現有的文本數據長度6cm以上可歸為大石器,長度4-6cm之間為小石器,4cm以下的為細石器。大石器完全為打制法,小石器是打制法為主兼以少量壓制法,細石器則以壓制法為主。葉啟曉所主張的“黑龍江地區石器文化遺存,絕大部分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3〕的觀點尚且保留了傳統的石器劃分方法。實際上,黑龍江地區原始石器文化的大量文本已經從事實上打破了以往傳統的石器文化的劃分方法,即那種“打制為主的為舊石器時期,磨制為主的為新石器時期”。黑龍江地區石器文化受本地物質基礎的決定而呈現出特殊的時期劃分。在經歷短暫的以大石器為主的早期階段之后(具體特征類似于傳統劃分方法的舊石器階段),黑龍江地區石器文化很快就進入了大石器、小石器和細石器三者并行發展,同時存在的階段,并成為本地原始文化發展的主體階段。
(一)以大石器為主體的文化類型
最具代表性的是黑爾濱阿城交界鎮遺址、清河屯遺址、漠河老河溝遺址、饒河小南山遺址等。如大興安嶺漠河老溝河遺址出土的打制石器,以砍砸器和三棱大尖狀器為主。其多見塊狀石片和石核,但無長條石片,更無壓制的石葉。石核多為船底形和多面體,此外還有石斧及少量石球等。其體積碩大、工藝粗糙,是典型的舊石器。多數的程度大于6cm,長寬比例多為:1:1-1:1.4之間。其中最大的砍砸器最長19.5cm,寬11.5cm,厚5.3cm。其石材用料選擇不嚴謹,既有質地粗糙而硬度較低的火山凝灰巖、砂巖、黑色板巖,也有硬度較高的礫石和石英巖等。加工技術較初級,以直接打擊為主。錘擊法和砸擊法較多,有些雖有二次加工痕跡,但未出現間接打擊法和壓制法。
(二)以小石器為主的文化類型
以哈爾濱荒山遺址、顧鄉屯遺址、閻家崗遺址、五常學田村遺址等為代表。石制品數量少,成器者更鮮見。小石器形態中多數為天然石片加工,少見石核。一般在6cm以下,長寬比例均小于1:1.8,沒有大石器。其選料較雜,巖漿巖、火山巖、變質巖均有,一般質地較粗,硬度中等,石材選擇較隨意。其多用直接打擊法,工藝相對粗糙,二次加工極少,不見長石片。大小石器的加工方法類似,最終出現某地以大石器為主而另一地點以小石器為主的狀況,主要是因本地石材的自然屬性。小石器與大石器相比其石材硬度往往較高一些,能承受更大的打擊力度。而大石器的石材硬度相對低一些,打擊過度會碎裂致使加工失敗。且因硬度較低,碎裂后的碎塊也無法另外加工。而小石器的石材多是天然碎裂后歷經風化最終形成的,在自然的篩選下其與大石器的石材相比硬度較高,雖然在尖峰和刃口方面不如細石器那樣理想但畢竟比大石器要進步了一些。endprint
三、細石器特征的文化類型
黑龍江地區代表性的細石器形態產地有昂昂溪文化、新開流文化、呼瑪十八站遺址、呼瑪老卡遺址、龍江景星遺址、泰來大坎子遺址等。細石器類型的原始文化其生產力水平程度較高,器型種類豐富,不僅有各式小石核,還有刮削器、雕刻器、小尖狀器、切割器等,特別是出現了典型的長石片和截斷石葉。具體說,十八站以半月形刮削器、船底形小石核為代表,老卡以三角形和梯形斷面長石器為代表,大興屯以截斷石葉和楔形小石核為代表。細石器的整體特征是小型化,大多數石制品尺寸在4cm以下,有些石制品甚至小到1cm以下。石料選擇性強,質地細膩而堅硬,多為二氧化硅成分很高的玉髓、瑪瑙、蛋白石等優質的硅質巖,以及少量比例的燧石材質。加工制作水平高超,直接打擊法和間接打擊法之后還有系統加工,壓制及琢修等方法大量使用,甚至出現了軟錘加工。此外也有三方面石器混合出現的文化類型,如碾子山遺址。在碾子山遺址10余平方公里內的25個遺跡點中出土321件石制品。可辨識出此處遺址明顯經歷了從大石器到小石器,再到細石器的發展過程。
四、黑龍江地區原始石器文化與周邊地區石器文化的比較
(一)與吉林地區石器文化的比較
吉林地區的石器文化主要集中在東部的山地邊緣,如長白山地區。這其中含細石器的有中9處,大多為三種石器并存,且三者的比例較為平均。有研究結論認為:吉林東部的工藝傳統是由華北細石器工業傳入過去,同時錐形細石核技術也傳了過來〔4〕。但若以大小石器分類法作為研究方法,以及運用比較學的研究方法將吉林與黑龍江兩地區進行比較,可明顯看出其兩者在材質、器型、工藝、體量等方面都較為相近。于是可判斷吉林原始石器文化仍然屬于東北亞原始石器文化體系,與黑龍江地區完全同屬于同一系統,都為東北亞本地源發的原始文化,而與華北石器文化應該是沒有傳承上的聯系。
(二)與內蒙古東部地區石器文化的比較
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地區比鄰的就是呼倫貝爾地區,該地區的石器形態多以細石器為主,并含少量比例的小石器,大石器鮮有發現。石片、細石葉和其他副產品的數量較大,但出土地點尚未發現石制品原料或半成品,表明原料產地不與生活區相鄰。本地石器多為細石器或小石器且多精密的壓制法為之,以石鏃、掛削器、石刀、細石葉等。從石器的功能來判斷本地石器多用于狩獵和加工肉類、獸皮等動物性材料。呼倫貝爾地區的石器發展前后時間跨度很大,保存相對完好,是研究東北亞原始石器文化的絕佳文本。其與黑龍江地區的石器有很多近似之處,材質、加工方法、具體器型等方面相似程度較高。黑龍江與呼倫貝爾兩者的石器文化進行比較,前者的瑪瑙玉髓等高硬度材質較多,蛋白石、石英巖等材質后者較多,前者的壓制法較多,后者在壓制法的同時還保留了相當一部分的打制法。從石器形態的角度講,于黑龍江地區是大石器、小石器、細石器三者皆有,而呼倫貝爾地區的石器多以小石器和細石器為主。
(三)與遼寧地區石器文化的比較
遼寧地區石器文化發達,多為原始社會末期的發達玉器文化,如紅山文化(內蒙古東部境內也有較多分布),其為典型的小石器。遼寧地區的石器文化與黑龍江地區相比也比較符合那種舊石器—中石器—新石器的傳統劃分模式,從形態上也與華北的龍山文化有一定聯系。如小孤山遺址,石器以脈石英為主要石材,此外還有石英巖、閃長巖、砂巖、玉石等。通過錘擊法和砸擊法兩種方法制作石器,其采用砸擊法生產小石器更是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采用小石器用錘擊法打成較突出的尖,做鉆具使用,這種鉆具在我國其他舊石器遺址中還不多見,這同時也為小孤山發現較多骨針的針眼和鉆孔裝飾品給出了解釋。有研究結論表明,遼寧地區的石器文化與我國華北小石器系統有密切聯系,也彰顯出自身的文化特征,在遼寧地區代表著一種新的文化類型〔5〕。其從文化屬類上應該與黑龍江地區關聯不大。
五、結論
在大小石器分類法視域下黑龍江地區原始石器與吉林、內蒙東部及遼寧等周邊地區的石器文化進行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黑龍江地區原始石器可分為大石器、小石器、細石器三種形態,且此三者是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獨立發展,在時間上曾經并列,但在空間上交集不多。尚無充分證據證明此三者在發展序列上存在前后繼承的關系。落實到某個具體地點的石器發展,其形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天然石料資源本身的差異。在臨近山地臺地的河流上游多為大石器形態,離山地相對較遠的河流中游地區多為小石器形態為主并夾雜少量細石器,在河流下游的平原及濕地地區便以細石器形態為主了。
第二,與黑龍江地區相比,吉林地區的這三種石器形態大體呈現出混合一體,交織進行的發展態勢,幾乎每個遺跡點都會有三種石器形態同時出現。內蒙古東部地區呈現出細石器形態一家獨大的局面,以壓制法的細石器形態為主,兼以少量的小石器形態,大石器形態的文本更少。遼寧地區是以小石器形態為主,多為打制而成且選材精良偏玉化的石材制品為代表,大石器形態和細石器形態少有出現。
第三,以美術形態學和美術圖像學為理論依據和學術支撐的大小石器分類法作為針對原始美術的特定研究方法,打破了傳統美術史學以時間、空間為經緯坐標軸的固有研究模式,更有利于文本數量不足且缺乏關聯信息的原始美術這個特殊研究對象。
〔參 考 文 獻〕
〔1〕易英:圖像學的模式〔J〕.美術研究.2003,(04):93-99.
〔2〕陸濤:形象·文本·意識形態——圖像學研究的三個關鍵詞〔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34,(04):127-132.
〔3〕葉啟曉:黑龍江省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3,(03):43-71.
〔4〕劉揚,陳全家,侯亞梅:吉林東部含細石器遺存的初步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8,28,(06):1042-1049.
〔5〕傅博:遼寧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及相關問題的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04):549-553.
〔6〕崔昊.芻議藝術評論視域下中國畫交流話語體系的構建〔J〕.中國文藝評論,2017,(03):97-102.
〔責任編輯:張 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