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武
摘 要:當今世界仍然是資本作為主體的世界,仍然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邏輯作為最高原則的世界。當然,西方主流經濟學是無法預警全球化經濟危機,也不能回答與解決經濟全球化帶來諸多的現實問題,更不能切實有效地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面對諸多問題,我們要秉承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精神,對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展開回應,為“全球化”時代診斷現代社會的“病癥”,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指導,彰顯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資本邏輯;西方經濟學;全球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2 — 0043 — 03
就世界范圍而言,西方主流經濟學作為一門顯學,服務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資本邏輯的合理性進行“背書”。然而,人們運用西方主流經濟學觀點,無法預警全球化經濟危機,也不能回答與解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更不能作為普適原則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對資本邏輯的當代求解, 依然不能缺席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的維度。馬克思資本邏輯的批判是對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回應,為“全球化”時代診斷現代社會的“病癥”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的指南。
一、對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回應
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源于英國古典經濟學,其理論前提是理性“經濟人”的假設;目標是解決人的欲望“無限性”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對立;方法是精致的“數學模型”。這種數學模型把“經濟事實”從現實生活中剝離出來,把現實的人抽象成“原子人”,把人的欲望化約成簡單的數字,把生活本身的意義與價值消解在數學模型之中。很顯然,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面對錯綜復雜的全球化“經濟事實”時,無法提出令人心服的“診斷”。
首先,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是脫離“現實人”的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源于古典經濟學,先后經歷了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理性“經濟人”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前提。他們把“經濟人”的行為概括為完全自利、完全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三個方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經濟人”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很難實現。因為,“經濟人”要受現實生活中諸多要素的影響,且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也并不能自發為社會實現利益最大化。質言之,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人被抽象成為一種“原子人”,把人懸置于現實生活中“經濟事實”之外,人只有純粹的理性,純粹的自私。
其次,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是“以物為本”的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主要研究稀缺性和最大化問題,其目標就是要解決人欲望的無限性與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因此,他們必然會把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產出作為判斷利潤最大化的標準,對物質利益的追逐作為其價值目標。正如英國經濟學家羅賓斯指出:“我們的定義視經濟學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學”〔2〕。在西方經濟學這里,人(勞動力)也是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如何投入才能有最高的產出,這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很顯然,西方經濟學對人的考量,只是把人作為資本增殖的手段,只是從成本與收益的數學模型中尋求答案。可見,西方經濟學關注的是利潤最大化,即“在既定的成本下獲得的利潤最大”〔3〕。所以說,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其實質是一種“物本經濟”,強調經濟發展的手段,而忽視經濟發展的目的。這種經濟學只是重視經濟量上的增長,而忽視人的發展,更無法解釋人的鮮活生活以及紛繁復雜社會經濟現象。
再次,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是“形式主義”的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借助于精致的數學模型進行計量與分析,他們試圖用數據關聯來揭示社會經濟現象,并對現實生活中問題加以解決。然而,數學模型無論如何的精致和優美,也只是分析經濟事實的工具,不能用數學的方法去論證經濟理論的科學性,更不能用數學的方法去揭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事實。實質上,人類的經濟活動既包含著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也包含了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不僅僅有供求關系、成本收益關系等,還有法律關系、倫理關系等。當然,經濟理論不能用數學模型加以簡單的化約。可見,西方主流經濟學精致的數學模型脫離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主體地位作用,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所說,經濟學研究目的在于人的主體性或人的價值。可見,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實質上是一種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經濟學。
馬克思認為,人是現實生活中人,人是現實生活中經濟活動的主體,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同時,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不完全的,人的一切行為也要受到社會的制約,也就是說,人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因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貨幣、資本進行了剖析,揭示資本的本性。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本性在于不斷地實現自身增殖,資本邏輯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最高的生活原則,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關系都被資本所吸納,一切都圍繞資本這個軸心在轉動。同時,馬克思通過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揭示西方經濟學的非科學性、虛偽性和欺詐性,駁斥了西方經濟學是為資本邏輯的合法性進行“背書”,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前提應是社會“經濟事實”,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可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從現實人出發,是以人為本的經濟學,是對經濟事實科學揭示的經濟學。所以說,馬克思資本邏輯的批判不僅僅是對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回應,也是對當代西方主力經濟學的回應。
二、對經濟全球化存在問題的深度理解
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是留于后世的寶貴財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揭示借助于“資本邏輯的批判”這一“真精神”來完成。它為我們當代分析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引。因此,我們要秉承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的“真精神”,把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結合起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異化、經濟危機、公平正義、過度社會消費、生態危機等現實問題。(1)對異化問題的理解。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資本充斥了世界的每個角落。資本在全球的流動為世界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資本存在有其必要性與合法性。當然,資本雇傭勞動經濟是全球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異化勞動必然存在,資本與勞動的對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我們只有本著馬克思資本邏輯的批判精神,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結合起來,才能認清資本的本性,才能充分認識到全球化帶來異化的本質。(2)對全球化經濟危機的理解。全球化的今天,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無限的流動,世界市場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資本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操控生產、消費、分配,資本邏輯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推動了資本的擴張,而資本無限擴張勢必導致全球供需處于失衡的狀態。因為,資本的本性就是實現自身增殖,使得剩余價值生產最大化。同時,資本擴張導致全球的生產速度超過消費速度,致使生產的產品嚴重過剩。“這就是資本邏輯的‘經濟悖論”〔5〕,也是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根源。(3)對公平正義問題的理解。就世界范圍而言,資本仍然是全球經濟交往的主要載體,資本邏輯仍然是人們遵從的基本原則。可見,一方面,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導致全球范圍內貧富的分化。此外,資本與權力、資源的結合,造成了世界范圍內貧富分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資本全球化本身是柄“雙刃劍”既蘊含著積極性因素也有消極負面的因數。但“市場經濟總是在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條件下存續與運行”〔6〕。因此,對全球化公平正義的理解,不能從全球化本身求解,而要從資本邏輯出發,認清全球化存在公平正義問題的實質。(4)資本邏輯的擴張性仍然規定著當代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當代社會消費是一種異化消費,“是永遠被迫的消費”〔7〕。消費與生產都被市場所綁架,市場自發地配置資源,盲目地進行擴大生產,為資本實現價值增殖提供場所。同時,個體的消費偏好、價值取向也被各種技術手段所支配,如各種媒體、廣告、時尚雜志等。很顯然,個體在市場中獲取自己的消費偏好,而不是決定消費的真正力量,實質上,其根本動力是資本邏輯的擴張所致。馬克思對此做出了尖銳地批評,指出資本主義的消費是一種異化的消費,它不是滿足人的需要,而是資本實現增值的需要。同時,他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消費直接也是生產”。〔7〕(5)對生態危機的理解。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他認為,自然資源被資本邏輯吸納到自身運行的體系內,自然也就成為了資本的有用物,資本就將自然“置于有用性的熔爐”之中,資本對自然過度的消費和無限的索取,致使人類的賴以生存自然環境的惡化。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論述了資本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其目標是不惜一切代價地生產,對自然資源進行大肆地掠奪,實現自身的增值,由此,資本邏輯全球范圍內擴張必然會導致全球范圍內生態系統失衡。endprint
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指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資本共存的市場經濟機制。如何依據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的精神實質,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其一,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依據。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創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他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經濟手段,社會主義同樣可以利用“市場”這一手段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服務。這一科學論斷是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思想理論的具體發揮。馬克思對商品的二因素、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規律做了詳細的論述,闡明了資本是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增殖,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的。馬克思這一科學方法明示我們,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邏輯進行分析時,要明確資本邏輯的運動規律,發揮好資本邏輯的文明性,利用資本、駕馭資本為社會主義利用市場經濟服務。這樣,才能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資本價值增值和勞動剩余。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就在于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其資本的表現形式是公有資本,其目的是運用市場機制,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正如鄧小平所說“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8〕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合理利用資本,致使經濟迅猛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其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科學方法。社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它是由各種要素和各種關系組合而成的。馬克思認為,社會兩大基本矛盾構建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各種社會關系。而在現代社會,這些關系最根本原則就是資本邏輯。馬克思通過資本邏輯的批判,廓清了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這為我們把握和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科學的方法。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因為生產資料的公有,就是資本的共有,從而使得市場主體,即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有著共同的物質利益關系,即共有資本實現價值增殖是他們共同出發點。其次,創新資本與勞動者的結合形式。堅持公有資本與私有資本多種資本的并存發展,以及以按勞獲取生產剩余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從而構造靈活、多樣的經濟形態。再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用資本其目的就是要提高生產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我國經濟繁榮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在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具體問題時,我們秉承馬克思對資本邏輯批判的方法,既要看到資本邏輯的消極作用,又要看到資本邏輯的積極作用。這樣才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
其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價值指向。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旨在人的發展和人類解放。馬克思立足于現實生活中的“經濟事實”,以“現實的人”實踐前提、以人的勞動為原則、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衡量社的會發展、以人類解放作為資本邏輯批判的最終價值旨歸。這是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的精神實質,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指向。所謂經濟理論要“經世致用”,它不僅對現實生活中人的行為、動機做出判斷,也要對人的目的以及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做出解釋。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手段,資本得到了廣泛的利用,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處于探索之中,我們必須承認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有待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然存在“重物輕人”的價值傾向,資本邏輯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駕馭。因此,我們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以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為指導,充分發揮資本的作用,不僅著重經濟量上的增長,同時要著重經濟發展,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目標。
〔參 考 文 獻〕
〔1〕馬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2〕魯品越.資本邏輯與當代現實〔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51.
〔3〕〔英〕萊昂內爾·羅賓斯.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M〕.朱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0—24.
〔4〕厲以寧.西方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
〔5〕李建.論市場經濟與公平正義和諧發展的理論邏輯〔J〕.經濟經緯,2011,(02).
〔6〕〔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5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8.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責任編輯:侯慶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