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琦
摘 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飽含著深刻的時代特色與哲學蘊含。“四個全面”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的創新理論成果;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的概括升華;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戰略的頂層設計。“四個全面”閃耀著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光輝,蘊涵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
關鍵詞:四個全面;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內涵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2 — 0064 — 04
“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世情、國情、黨情,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長期醞釀形成并提出的治國理政的新方略、新理念、新方法、新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提出有著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它關乎中國命運,放眼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科學思維,問題導向,是解決中國突出矛盾的一劑良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閃爍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光輝。
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的過程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是黨中央在長期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不斷深化理解與科學認知基礎上,在“遇到問題—分析問題—創新思路解決問題—實現發展新局面”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上,上下求索、勇于嘗試、敢于創新的結果。“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與提出,是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與發展成果,立足當下現實問題,著眼未來“兩個一百年”與中國夢實現的奮斗目標而創新構建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是新時期黨中央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刻認知與科學把脈,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頂層設計和戰略導向”。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關于中國現階段發展的理論新動態與時代精華,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輝。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接著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會強調“全面依法治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宣示“全面從嚴治黨”。2014年12月13日-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提出“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這是“四個全面”作為整體首次提出。
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5月,習總書記多次闡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辯證關系及其戰略意義。其中,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省部級領導干部的講話中,全面辯證梳理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一個綱領性目標,三個戰略舉措,構成國家戰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關乎中國命運,放眼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科學思維、問題導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方略、新理念、新方法、新作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蘊涵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
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的依據
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服務于實踐。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015年2月11日,習總書記提出:“‘四個全面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熱切期盼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國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這深刻闡釋了“四個全面”提出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
其一,“四個全面”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的創新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起點,同時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如: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以及社會轉型過程中發生的諸多矛盾;面對大國復興、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難題;面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戰、深水區的難題;面對法治建設、黨的建設、國家安全的嚴重考驗等等。這些是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和偉大復興中國夢奮斗目標所無法回避和必須解決的難題。“四個全面”正是立足中國問題、瞄準矛盾突破口,從戰略高度從理論上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作出的創新理論回答。
其二,“四個全面”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的概括與升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早在1978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開始用“小康”描述中國的現代化。黨的十二大把“小康”作為主要奮斗目標,十三大則把實現小康作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2002年,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奮斗目標,十八大則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升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逐步升級,人民生活水平逐級提升。不難看出,我們黨對小康社會,對治國理政規律的認識是逐步走向全面深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的重大戰略部署。鄧小平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中國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歷史經驗提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面深化改革標志著黨的改革開放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成熟。全面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面會做出的重大治國決策。從理論到實踐,黨中央將法治中國建設推進到新的歷史階段。全面從嚴治黨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再動員、再部署。“四個全面”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的繼承,又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升華。endprint
其三,“四個全面”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戰略的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大,新的黨中央在繼承前人奮斗的基礎上,繼往開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畫新圖,寫新篇。“四個全面”是黨對治國理政認識的系統整合和集成創新,而非零碎的拼湊;“四個全面”從世情、國情、黨情出發,反映了時代發展的總趨勢,集中回應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關切期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總動員,意義重大而深遠。
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新階段,立足發展實踐中的新問題,而開辟的治國理政的新境界,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光輝。
其一,“四個全面”高度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基本問題的本領。”“四個全面”內涵深厚的哲學思維。
高度體現唯物辯證法滋養的結晶。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是仍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四個全面”以這個基本國情作為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在立足中國客觀實踐基礎之上,對我國不同發展階段所呈現的新變化、新特點、新問題的精準把握,它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并充分發揮先進意識對物質的巨大能動促進作用,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度體現唯物辯證法矛盾觀。世界是按一定規律不斷運動變化的物質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和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面對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我們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我們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四個全面”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頂層設計、戰略目標、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既有方向目標又有戰略舉措,構成了全面整體協調的辯證關系。
高度體現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面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系,習總書記告誡全黨:“必須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他多次強調了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能力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總體促進五位一體協調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有勇有謀,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法治德治結合,相得益彰;全面從嚴治黨要治標和治本統籌兼顧,他律和自律雙管齊下。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要求和運用。
其二,“四個全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時代特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原理,認識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四個全面”堅持實踐第一,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四個全面”根據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存在的問題,如:發展不平衡,動力不足,法制推進不力及黨面臨的作風考驗等,有針對性地為解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提出綱領目標和實現措施。
堅持真理與價值的統一。“四個全面”確保意識正確反映社會物質,主觀認識與客觀規律相一致,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去認識當前世界并積極改造世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
堅持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辯證關系。認識隨實踐發展必須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極其偉大艱巨的事業,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統一。堅持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理論,又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四個全面”正是認識與實踐高度統一的產物。
其三,“四個全面”深刻體現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四個全面”深刻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要求。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黨現階段設計提出和實施的理論、路線與方針政策的正確,在于它們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本立足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問題導向意識,立足現實,從我國現存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實情出發,是我國基本國情和未來一段時期發展情況在觀念形態上的正確反映。
堅持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社會依據這種基本矛盾不斷運動發展。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社會主要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根本路徑,而全面深化改革則是為解決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提供了動力支持,全面依法治國為解決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從嚴治黨則是為解決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提供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四者構成了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體。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最革命、最活躍、最根本的基本要素。“四個全面”的重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所以,“‘四個全面是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根本問題、主要矛盾和工作重點”。
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毛澤東曾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秦宣.“四個全面”:形成發展、科學內涵和戰略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6).
〔6〕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4-12-15,(01).
〔7〕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帶動全黨全國共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N〕.人民日報,2015-02-03,(01).
〔8〕習近平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報,2015-02-13,(01).
〔9〕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N〕.人民日報,2015-01-25,(01).
〔10〕深入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證〔N〕.人民日報,2013-06-19,(01).
〔11〕 韓慶祥.關于“四個全面”思想內涵的哲學思考〔N〕.北京日報,2015-03-16,(17).
〔責任編輯:張 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