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覺課堂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而結合語文學科特征,語文自覺課堂可以在傳統語文課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自組織意識,優化課堂教學,更能在過程中提高其混合學習能力。
關鍵詞:信息素養;自組織能力;混合學習
傳統課堂“以教為中心”,新課改以來則力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由被動轉為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突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自覺課堂在課改的浪潮下應運而生。它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在課堂學習提供在線自學平臺,通過在線微視頻等手段幫助學生完成課前的預習工作,而教師則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設計隨后的課堂教學。然而,如何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如何呈現語文自覺課堂?這些都需要我們結合語文學科特征進一步探索。
一、 結合語文學科特性,培養信息素養
2011版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種實踐性一方面就體現在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方面。在語文課程綜合性學習板塊對7~9年級的教學建議是:“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注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可見,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之下,語文學科的這種工具性特點與自覺課堂數字化在線學習模式不謀而合。
(一) 培養信息素養,達成語文教學長遠目標
隨著數字化在線學習平臺的逐步優化,它就是一個包含龐大信息的數據庫,學生如何才能從這樣一個數據群中高效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并且在長期使用中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資料庫,在數字平臺上建立其個人的學科知識體系……這些都關涉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同時也是語文教學所要實現的一項長遠目標。
因此,在學生最初使用這個在線學習平臺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抓住這個難得的實踐契機,根據語文教學目標,自行設計出包含資料查找、資料處理與資料整合等一系列信息處理方面的課程,指導學生進行諸如關鍵詞搜索、主題搜索、精確查找、模糊查找等信息搜集方法,標記、批注等信息處理方法。
新時代的語文素養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重視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這意味著語文教學不能囿于書本的藩籬,應該具備大語文的視野。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蘇教版八下)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文章涉及豐富的科學知識,對于初涉物理的八年級學生而言,這一部分內容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實現體味準確、嚴密的語言特色、巧妙的結構、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這些“文”的目標前,必然要先引導學生理解科學術語背后的內涵。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在線數字平臺到物理等學科中尋找并自學相關的背景知識。而課堂之中,同樣可以利用學生自學的這些資料與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在比較中了解科普說明文的語言除準確、嚴密外,還有通俗易懂這一特點,某些語句還非常形象生動,再一次引導學生探究出文本呈現如此語言特色,基于作家對讀者群體的考慮。
所以,語文自覺課堂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必然碰撞出巨大的火花,它能使語文教學跳出教材的桎梏,僅僅作為教學的一個例子,而依托數字化學習這個大平臺,進而實現舉一反三,達成語文教學的長遠目標。
(二) 指導學生參與,共建在線學習平臺
新時期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習得,能力的獲得,更重要的是創新意識的培養,進而實現創造教學。自覺課堂中的在線學習平臺的受眾對象是學生,之所以建設這種平臺,也完全是為了服務學生,幫助他們高效地學習,獲得學習的幸福感。
每位教師在備課中都會有這樣一個切身感悟:把握學生的學情并非易事,而在學情基礎上展開有效的、并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更非易事。在線平臺中微視頻、各種學習資料都是教師通過各自對學生的了解進行制作的,這必然會有些片面,無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但學生心中肯定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數字化平臺面向學生,同時也可以依托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上傳對自己有幫助的學習資料,通過轉載、點擊率完成對這些資料的擇優和淘汰。在師生共建中,促進在線學習平臺的優化。
二、 培養自組織意識,優化自覺課堂
自覺課堂中的“自覺”表現為自律、責任和自主。因此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自主學習中,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其學習所做出的一切決策和對實施這些決策要全權負責。即使有再完善的數字學習平臺,如果學生不加理睬,所有設想全都得歸于零,如同蝴蝶效應一樣,進而影響到此后的課堂教學。為了扭轉局面,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積極培養學生的自組織意識,增強他們對在線學習的認同感,提高自主學習興趣,在課后完成對自主學習的有效監控。
(一) 重視“心理匹配”
接受美學上有一個核心概念“期待視野”,它是接受主體閱讀文學文本的心理基礎與先決條件,包含讀者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學藝術素養、特定的生理及心理機制等,往往影響讀者對閱讀文本的感受、理解和評價。事實上,筆者認為每一個人對任何外在對象都有“期待視野”,而對同一種對象的“期待視野”卻存在差異性。在線學習資源如何能夠讓大部分學生喜聞樂見,從而培養他們的自組織意識,我想我們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匹配”。
“心理匹配”是上海師范大學盧家楣教授提出的一種教學策略,它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調整教學內容與學生需要之間關系,使呈現的教學內容被學生主觀上感到滿足其需要,從而達到教學內容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一,以有效調節學生的學習心向,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它包含“認知匹配策略”與“形式匹配策略”,簡而言之,就是分別從內容與形式上滿足學生的需要,滿足他們的“期待視野”。
筆者聽過一堂公開課,執教老師上的是契科夫的《變色龍》(蘇教版八下),她大膽地對原始文本進行了改造,以探案的形式:情境再現、案件分析、案件定性、警鐘長鳴展開教學,通過深入案件,揣摩人物心理,達到對小說人物的分析和主題的把握。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十分活躍。這一堂課通過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無疑滿足了學生的閱讀期待。這也間接激發起我們的思考,如若在線學習平臺上的資源在集知識性的基礎上,配合以聲光電影,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的時候,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自主學習的意識,自組織意識的調動便也水到渠成。當自覺課堂無論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尋求這種“心理匹配”,滿足學生的期待視野,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自然由被動轉變成主動,由主動進而發展成自覺。endprint
(二) 請關注“最近發展區”
課前的在線學習是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如果此前的課前任務與課堂中的任務沒有任何層遞,課堂教學無法在其基礎上有所深入,當學生在線學習完成非常圓滿的時候,課堂教學變成了狗尾續貂,毫無價值。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前的教學任務時,也請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前后任務在深度、廣度上有所區別,有梯度的呈現,讓課前的學習同時也成為下一階段課堂學習的“腳手架”。
劉禹錫的《陋室銘》(蘇教版八下)是初中語文教材中比較容易的文言韻文,借助在線學習平臺,學生在課前完成對字詞的疏通和文意的理解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以此文本為基準,結合撰文的背景資料,深層地剖析劉禹錫的人物性格:深處陋室,心系朝廷,無意歸隱,有志立業,卻無法通過初步預習而達成。所以疏通字詞、理解文意可作為在線學習的任務,可通過微視頻和游戲晉級的形式開展,而結合寫作背景,抓住關鍵詞句,分析劉禹錫的人物個性則可以設定為課堂教學任務,將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地推進,讓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高效配合,優化教學。
“最近發展區”滿足的是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當線下學習(課后學習)與線上學習(課上學習)之間存在梯度,分別對應“最近發展區”的現有水平和可能發展的水平,那么課堂上的自覺學習也同樣能夠實現了。
(三) 及時有效地評價與反饋
及時的評價與反饋是保證有效學習的重要環節,如果沒有評價反饋,在不了了之的情況下,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必然下降,更何談培養其自組織意識。
就自覺課堂的評價與反饋,許多專家學者就不同層面提出了很多方式,比如線上評價,線下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提問、測驗、作業等。但筆者認為,所有這些評價可以歸為一點,那就是能否銜接前后學習任務,即評價是否可以推進后續的課堂教學,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類似于課堂中“追問”。
比如,學生在數字化平臺上閱讀了蒲松齡的《口技》,了解到作者通過各種人物聲音的變化細致描摹,以正面描寫為主,而有同學在閱讀的過程中卻認為包含側面描寫。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圍繞課堂教學目標進行“曲折”評價:林嗣環的《口技》中有這樣一句描寫“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也”,這是什么描寫?那么,蒲松林的《口技》中有沒有注入此類的描寫呢?
三、 在過程中提高混合學習力
自覺課堂將傳統課堂的教學形式與網絡學習的優勢有效結合,將學生的學視為課堂的主導,專家學者將這種教學稱為“融合性學習”“混合式學習”“混合學習”……盡管命名不同,但其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卻是其顯著特征。它使課堂形式變得多樣化,也調動起學生的多種能力,不同于傳統課堂中只局限于聽的能力。它包含線上學習以及線下學習,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仍然舉足輕重,結合混合式學習的特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除了能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外,其信息搜集、處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評價能力等都得到了培養。
(一) 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名副其實
自覺課堂的另一特點是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許多人也曾質疑合作學習只是為學生空談創造機會,徒有形式,毫無效果。但在翻轉課堂中盡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入座,但他們仍舊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學習成果都需要通過平板上傳,數字化的教學平臺讓遺漏不再可能。而各小組的任務表中都明確了每位同學的任務,組長只是作為最終展現小組成果的發言人。
某位教師在執教《錯過》的時候,設計了三個指向主題的合作探究題,但是要求每位學生根據小組選題抓住文本的一處詞句進行評點、鑒賞,組內交流,再下一欄填寫選出優秀點評。最后小組長匯總,向全班同學展示成果。明確的小組分工讓每位成員“有事可做”,小組間的競爭更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些精心的設計讓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成為可能。
(二) 自我監控能力顯著提高
自覺課堂的多樣形式、線上學習,線下學習的相互配合,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成果的自我評價,學習進程的自我設定都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時間以及自己的需要制定接下來的學習安排,并且根據隨后的課堂學習及時地調整和修正。
自覺課堂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它轉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授課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消弭,反而更加強調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結合學科特征和自覺課堂的要求,積極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潘建明.解讀自覺數學課堂——“以學習為中心”理念下的教學現實[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2.
[3]張祖忻.翻轉課堂在初中英語語言技能中的運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06).
[4]盧家楣.教學內容的情感性處理策略[J].教育研究,2002,(12).
[5]陸莉莉.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的應用研究——以高中信息科技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2,(06).
作者簡介:
高寧,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