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網絡的廣泛應用,為中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過,網絡在豐富閱讀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也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深度和效用。文章結合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問題,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網絡環境;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采用的都是替代式、快餐式閱讀模式,閱讀教學都以教師為主,師生互動較少,學生根本沒有自主閱讀、閱讀思考的時間。網絡被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面貌都發生了明顯變化。不過,整體來看,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存在許多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和問題
網絡技術和網絡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小學語文閱讀資源共享、課堂延伸都成為了可能。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資料由枯燥的書本變成了生動有趣的圖文、音頻和視頻。除了常用的教學資料,教師還可以立足于網絡數據庫,將更多網絡資源運用到閱讀課堂中來,當然,小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教師的幫助下制定閱讀內容,如此這般,閱讀教學的形式和范圍都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的寬度也得到拓展。此外,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運用網絡去查詢相關的知識點,尋找答案,這對小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來說都是有益的。不過,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在給小學語文閱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挑戰。如網絡知識和內容相對分散,網絡資源魚龍混雜、質量也是良莠不齊。小學生不具備足夠的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在網絡閱讀時,他們可能會點擊、瀏覽一些不良網頁和信息,思想上受到影響。此外,網絡降低了閱讀教學的門檻,也節約了教師的時間,不過,一些教師在語文閱讀方面也存在濫用網絡的現象,如一些教師在教學時,為了省事,會隨便選擇一些視頻來開展閱讀教學,很少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導致電子材料在閱讀教學中喧賓奪主、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不斷下降。
二、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 做好課前準備和預習,增強教學的目的性
課前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好課堂預習,是確保教學計劃性、預見性的重點。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所以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重視課前準備尤其是教學設計,學生不重視課前預習。鑒于此,要想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準備和設計,認真梳理閱讀資料的知識結構,同時參考網絡教案,科學架構教學框架,合理設計閱讀教學程序,制作閱讀教學多媒體課件。然后,帶領學生做好閱讀預習。如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四季》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全面了解教學內容:這篇文章是一首充滿童趣的詩歌,詩歌借助春草、夏荷、秋稻、雪人這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表現了四季的特色,整首詩歌充滿色彩和畫面感。在教學前,教師要做的準備工作有:1. 總結詩歌的表達手法(擬人、排比)、詩歌的語言特點(親切、活潑、生動、有趣)。2. 明確閱讀教學目標,找出教學重點和難點。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認識文中的說、秋、是、圓、夏、肚、就、雪、對、冬、葉共11個字,使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感受各個季節的美麗。3. 參考網絡資料,找出與四季相關的圖畫、音頻或視頻資料,準備課件、生字卡片,為教學做好準備。4. 帶領學生做好預習。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幾幅課文所描述的能代表四季景色的圖片,指名學生說一說圖畫分別表達的是什么季節,導入課文,并提出以下問題:你認為詩歌中的哪些文字最優美?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接下來,讓大家先聽課文錄音,再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將要接下來的教學心中有數,還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 巧妙進行情境導入,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雖然身心發展不夠成熟,但是他們也有著強烈的情感體驗需求。良好的閱讀氛圍和教學情境,豐富多樣的知識呈現方式,更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為教學情境導入和創設提供了條件,教師要積極借助網絡和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司馬光》一文時,對于小學生尤其是城市孩子來說,許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缸,不知道缸有何用。加上許多孩子從小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他們很難想象人掉到缸里的慌亂和無助。因此,他們對司馬光臨危不懼、機智救人的品質也難以有更深的感悟。為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人物、整篇文章的整體感知,教師可以這樣進行導入教學:首先,在教學前,以“水火無情”“兒童安全教育”等話題進行導入教學。然后,出示司馬光本人圖片,講述與司馬光有關的故事,如司馬光破甕救友、誠信賣馬、典地葬妻等,告訴學生,今天要講述的就是司馬光破甕救友的故事。然后,利用圖片講述缸的作用、溺水施救的緊迫性和要點,使大家對故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最后,運用電子材料,借助配有音樂的視頻展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情景,讓學生真實感受兒童落水扣人心弦的緊張情境,了解司馬光遇事冷靜、機智處理的可貴之處。這樣的閱讀教學,要遠比單純的課文閱讀和口頭講述效果更好。
(三)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層層遞進
只關注基礎知識的凸顯羅列,將主要的精力用在重點難點集中講解和配套練習、鞏固強化上,是影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究其原因,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他們的記憶仍以無意識記憶、機械記憶為主,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以感性經驗為主,他們對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知識的內在關聯缺少認識。教師如果只關注知識羅列,根本不利于他們對事物的精準感知。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只有立足于基本知識講解,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將知識串聯起來,才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鑒于此,在網絡環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循序漸進地開展閱讀教學。還要根據學生認知,精心設計問題,或者利用網絡設置一些懸念,層層深入,以調動學生思維。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小壁虎借尾巴”的動畫。然后,在劇情不斷向前推進時,暫停視頻,分別提出以下問題:小魚的尾巴是做什么用的呢?你感覺老黃牛會把尾巴借給小壁虎嗎?就算燕子姐姐愿意將自己的尾巴借給小壁虎,可是它的尾巴適合小壁虎嗎?為什么?小壁虎借尾巴,去過河邊、樹上和屋檐下,它為何不去水里和天上找其他動物借尾巴呢?小壁虎的尾巴怎么又重新長出來了?然后再播放動畫,并在動畫結束后講述小壁虎的生活習性、尾巴對于動物的重要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不斷刷新、推進學生的認知。
(四) 進行課堂拓展和延伸,拓寬學生視野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料。不過,教材和課堂教學所提供的知識是有限的。新課改明確指出:構建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運用拓展學習和運用領域,使學生在知識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鑒于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必須要突破課堂、超越文本。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借助網絡數據庫,精心選擇語文閱讀資源和材料,選擇與主題特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精品文章供學生閱讀,為學生提供更多有益的閱讀資料。同時制定語文閱讀拓展讀寫計劃,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理解課文主題,以增加學生的積累,升華學生的感悟。如在學習《小公雞和小鴨子》這一課之后,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范圍拓展,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兒童故事,如《畫雞蛋的孩子》《布魯斯和蜘蛛》《七顆鉆石》等,用這些經典故事啟發學生的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質。當然,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關鍵詞,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借助網絡搜索有“孩子品質”“兒童的心靈美”“歷史幼兒故事”等有關的故事,讓學生自己去了解更多的故事,增加知識積累。然后,根據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讓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故事進行改寫、續寫,并讓學生開展小型的閱讀匯報會,以開闊學生視野,鞏固閱讀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網絡給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存在不足之處。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中,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以促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俞文靜.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
[2]徐明.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27):20.
[3]黃志強.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的課內擴展閱讀研究[J].華夏教師,2015,(10):48-49.
作者簡介:
李春芳,福建省廈門市翔鷺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