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社會急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但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度較低的現狀,通過加強教學內容改革、加快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建設一支高水平教師隊伍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認同度。
關鍵詞:專業認同度;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2010年國家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要達到145萬人,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要達到3萬名左右。社會需要大量的專業從事社會工作的人才,因此思考基于專業認同感下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一、 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度調查
問卷專業認同指的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接納和認可程度,包括了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和專業行動三個方面。為了掌握當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度,筆者設計了《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度問卷》。
(一) 問卷情況
該問卷包括專業認知、專業情感性、專業行為三個維度,共 25 個項目。問卷采用 Likert 五點計分,專業認同總分為三個維度之和,分數越高代表專業認同感越高。該問卷各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a系數在0.758-0.854之間,總問卷的a系數為 0.924。該問卷通過問卷型發放,針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共發放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22份,女生75人,占61.5%,男生47人,占38.5%;城鎮生源82份,占67.2%,農村生源40份,占32.8%;主動填報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有21人,占17.2%,調劑的101人,占82.8%。大一學生20人;大二32人;大三32人;大四40人。有專業實習經驗的學生81人,占66.4%;沒有實習經驗的學生41人,占33.6%。
(二) 調查結果
從總體上看,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從事本專業意愿不太理想,53%的同學選擇了“不太確定是否愿意從事本專業”。其中,女生選擇從事本專業的意愿高于男生,達到顯著水平;主動報考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從事社會工作的意愿顯著高于調劑生;有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經驗的學生從事社會工作的意愿高于未從事專業實習的學生,差異不顯著。城鎮、農村生源的學生從事本專業意愿得分差異不顯著。
在專業認同的各個維度上,專業認知認同隨著年紀的上升而增高,情感認同隨著專業認知認同的提高而增高,大四學生的情感認同低于其他年級;專業行動上,因為大部分學校在大三開展了專業實踐,所以大三學生的專業行動得分遠高于其他年級。女生在三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主動填報志愿的學生在三個維度上得分高于調劑生。
二、 基于專業認同感下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專業實習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影響較高。因此,高校應該思索如何開展基于專業認同感下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一) 實踐教學內容改革
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可以考慮根據理論課程與實踐教育課程將其分為四大方面:導向性實踐教學內容、基礎性實踐教學內容、綜合性實踐教學內容與項目性實踐教學內容。
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入學教育,導向性實踐教學內容包括專業導向與志愿者服務兩大類,通過在大一新生中開展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務和專業導向性課程教學,提高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專業理想,培養學生的專業感情,為后面的專業性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基礎性實踐教學課程囊括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各種基礎類課程,如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社區及社會行政方法等。與傳統理論的課程設置不同之處在于,基礎實踐性教學課程加入了實習實踐,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有效提升專業技能,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協同發展,共同成長。
綜合性實踐教學課程中含有大量的綜合性實習,要求學生去各類福利院、救助站、社區及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實習實踐基地進行服務實現。實踐實習時間可以安排在大三下學期。通過連續的實踐實習,讓學生建立“專業自我”,全面提升學生作為社會工作者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做準備。
項目性實踐教學活動一般在大四下學期進行,是教師根據自己手中的課題項目或者課題申請,結合學生的畢業實習或者畢業設計進行教學。項目性實踐教學活動是西方發達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常見的社會工作專業實務研究,也是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未來發展之路。通過項目性實踐教學活動,既增加了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又提高學生對專業實務的興趣,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一舉多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信仰。
(二) 加快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因此高校應該有效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加快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例如,在校內建設社會工作實驗室,按照功能分為個案工作區、小組工作區、社區工作區、觀察區和控制區等。若高校由于場地、資金等的限制不能建立綜合性的社會工作實驗室,可以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勤工助學中心等開展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除了充分利用校內基地外,高校還應積極開發和拓展校外服務機構,結合自身特色專業與殘聯、青基會、婦聯、福利院等共建實習基地,讓學生切切實實走向社會救助崗位開展救助工作,在工作中提升專業認同感。
(三) 建立高水平教師隊伍
提升社會工作專業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水平也很重要。針對當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專業實踐經驗欠缺的現狀,高校應當做好“雙師型”教師引進工作,在社會上聘請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工作人員來學校授課,同時鼓勵校內教師走出去,不定期到相關社會工作機構開展實踐調研活動,切實提升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教學能力。
三、 小結
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學生的操作能力要求較高。針對當前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認同感偏低的現狀,高校應該從建設一支高水平教師隊伍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進而樹立正確的專業認同度。
參考文獻:
[1]張冰.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研究[J].學理論,2014,(8):215-216.
[2]夏權威.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3,(7):40-42.
作者簡介:
韋麗明,四川省成都市西華大學社會發展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