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永珍
摘要: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系統符號,承載著歷史和民族的優秀文化,也承載著無盡的生產生活經驗與理論,而閱讀能力則是提煉和獲取書面文字符號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礎。在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過,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學生的識字能力,但與此同時,閱讀又是檢驗漢字教學成果、積累漢字教學經驗、拓展漢字學習范圍的重要平臺。因此,在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漢字教學與小學生的閱讀之間建立起了一個互相促進、互相積累的共贏關系。本文立足于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漢字教學與小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了小學漢字教學與閱讀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漢字教學;閱讀;聯系;建議
在我國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漢字教學包含了識字與寫字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的漢字教學最終需要達到學生個體有較強的識字與寫字能力,累計識字數量要達到3000字左右,其中2500個基本常用漢字需要會寫。另一方面,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也是分學段進行的,最終需要培養小學生能夠使用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不僅能讀,還要會讀、有感情地朗讀,對課文的了解包含了文章的人物、場景、情感和細節等多個方面;除此之外,還需要小學生自主擴大閱讀的范圍,要求其課外閱讀量至少要達到100萬字。
一、 小學漢字教學現狀及關聯情況分析
(一) 漢字教學與識字能力培養
漢字,是我國所有教育教學的通用符號和媒介。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學來說,漢字教學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個版塊。這不僅僅是因為需要通過漢字教學去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因為需要通過漢字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閱讀理解的能力。當前,我國的語文教學劃分了識字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其中識字寫字能力的培養是第一位的。識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漢字教學的基本目的,同時也是形成閱讀能力的基本單元。當前的小學漢字教學的課堂,教師往往通過“八字教學法”等直觀的教學方法進行培養。
(二) 漢字教學與語言理解能力
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識字能力基礎之上,理解字詞的意思,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和表達內容的能力。現代漢字中許多字已經看不出理據了,“為了增加漢字的理據性,常用的辦法就是追溯字源。”“追溯字源”就是展示字的古文字形,使學生看后豁然明白了該字的形音義關系,并因其形象性強而產生出極大的識字興趣。此法不但使學生理解深刻,識記牢固,而且節省了許多分析字形的時間。例如,楊、樣、林等,都是木字旁,這個構字規律體現了漢字非常注重左右勻稱,跟字音字義并無關系,但卻體現了漢字楷體對形體美的一種追求。所以,遵循漢字科學的構形規律,不僅能使學生寫得正確,還能使學生體會和欣賞到漢字的形體美,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對漢字的感情和尊重科學的精神。語言理解能力的初步培養,是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一大助推力量。
(三) 識讀結合的識字教學實例分析
識字教學是漢字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版塊,是整體教育教學任務推進的基礎。例如,“油菜花”,“春天到了,一大片油菜花開了。”對于識字教學,不能單一的將它放在單純的文字教學之中,也不能單純地通過文字教學來研究識字教學,可以將他們組成一個連貫的句子,制造一種意境來進行解讀。在小學一年級課文《畫》的實例教學中,“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中的生字教學,“鳥”“水”等,對學生的引導除了認識這個字,還要理解字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課外閱讀延伸、故事拓展等,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做到了讀寫結合教學。
用識字為寫字和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用閱讀豐富和拓展識字教學的范圍。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與閱讀的關系是互相依存和推動的,識字需要通過閱讀的方式才能夠獲取知識,閱讀需要以識字為基礎夯實基礎。
二、 小學閱讀的現狀及關聯情況分析
(一) 小學生閱讀現狀及特征
小學閱讀教學與小學識字教學是緊密聯系的,都是分學段、分目標進行培養和教育。當前,小學生的閱讀呈現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閱讀與課堂互動、趣味角色扮演游戲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小學閱讀也具有內容簡單、篇幅短小、故事性強等特點。這是由小學生的閱讀還處在興趣培養階段決定的,此外,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受到識字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影響,閱讀范圍和內容就會相應受到限制。
(二) 小學閱讀的瓶頸
當前,小學生的閱讀最大的瓶頸就在于它不具有良好的自主性和主動性,這兩個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小學生識字與語言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學階段的識字目標是3000常用漢字,課外閱讀的目標是總量至少達到100萬字。但是小學生受限于其理解能力和識字能力,特別是初級學段的閱讀效果,十分有限。
(三) 小學閱讀與理解能力關系
閱讀是理解內容的來源,理解是閱讀的基礎條件。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教學是第一位的,在識字的基礎之上進行語言文字的閱讀,然后再進行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綠”作為一種顏色,可以從顏色上進行一個判斷,用最直觀的感覺給小朋友去體驗,給以視覺沖擊。也有人說“吹、拂”等字,卻不及“綠”字形象準確地表現出了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綠色,生機勃勃的樣子。一番推敲錘煉,視覺沖擊,不僅使學生深刻地領會到課文的內涵,而且明白了掌握準確的字義在閱讀和理解中的重要性。閱讀與理解,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因素實則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在小學生具備基本的識字能力之前,通過學習和模仿語言行為、理解和銘記語言含義等達到原始的閱讀效果,即閱讀內容是語言而不是文字,通過初步培養,具備了理解能力后,閱讀內容便逐漸轉為語言文字,二者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
三、 促進漢字教學與閱讀關系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一) 寓教于樂,增強閱讀的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能力十分有限,受制于小學生的識字與理解能力,所以其閱讀的內容大多是故事性較強的、情節簡單的內容。在小學階段的漢字教學與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有著明顯的界定和區分,漢字教學與閱讀的客觀聯系就不那么明顯了,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便因此而不能發揮到最大。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漢字教學活動的時候,將閱讀帶入其中,以情景交流、故事模仿等形式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閱讀。將閱讀與識字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優化二者互相促進的關系,讓閱讀為識字拓展范圍,識字為閱讀奠定基礎。
(二) 積極評價,發掘教學評價功能
促進漢字教學與閱讀的關系,不能忽視教學評價的作用。無論是漢字教學還是閱讀教學,都需要有客觀的評價去正確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閱讀。以小學生閱讀成長記錄袋為例,將小學生的課堂內外閱讀情況匯總成為一個系統的評價方案,以記錄袋的形式記錄小學生的識字和閱讀情況。教師定期根據閱讀成長記錄袋的記錄內容,對學生的閱讀習慣、能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識字與閱讀雙方面的興趣。
結語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漢字教學是小學生閱讀的基礎,閱讀同時也是漢字教學的來源,二者相互促進和依賴。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小學生識字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的培養問題,這是形成小學生包括閱讀學習在內的綜合學習能力的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增強閱讀過程中的趣味性,充分發揮閱讀成長評價系統的激勵作用,是綜合提高小學漢字教學與閱讀成果的有效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利平,伍新春,程亞華,阮氏芳,鄭明璐.漢字閱讀和拼寫的認知聯結:一項追蹤研究的證據[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七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中國心理學會,2014:2.
[2] 王文英.漢字印刷字體字用規范研究[D].安徽大學,2014.
[3] 李海琴.語音、語素以及字形意識在中國兒童漢字閱讀中的作用[D].山東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