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
摘要:陶行知認為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是在農村,中國教育的改造應從農村開始。于是在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門外的農村小莊山地創辦了鄉村師范學校曉莊學校。艱苦的辦學條件,不僅體現了陶行知艱苦創業的精神,更表現出了他獨到的教育思想理念。時至今日,陶行知獨到的教育思想理念,仍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關鍵詞:陶行知;曉莊學院;教育思想理念
陶行知,近代著名教育學家,師從美國近代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孟碌和克伯屈等人。學成歸國后,將近代歐美國家先進教育理論與我國實際國情相結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城外的小莊山地創辦了鄉村師范學校曉莊學校,將自己的“三大主張”實際運用到了教學之中。
一、 創辦曉莊學校的背景
1917年,陶行知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學成歸國前夕,他婉言拒絕了校方的好意,放棄了在美國繼續留學深造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當時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投身于中國的教育事業之中。歸國途中,陶行知胸懷豪情萬丈,與同行友人交談時,就表明自己勵志于改變當時的中國教育。
五四運動之后,國民明智漸開,國內上層精英也深刻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這時國內的教育改革是勢在必行了。
回國之后,陶行知同蔡元培、晏陽初等人積極推動我國的教育改革,將教育在平民階層中推廣開來。陶行知深刻認識到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在于農村教育,在于平民教育。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有著數以億計的農民,這些農民大都目不識丁,陶行知認為要普及教育,必須把教育普及到這些農民身上。3億多的農民,非常龐大的一個數字,即便上層精英們在努力推進教育的普及,但也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師資的嚴重緊缺。為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陶行知著手創辦了一所師范學校。
農村是當時中國的根本,解決了農村教育,中國的教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陶行知自己也是農村來的孩子,多種因素一綜合,陶行知最后決定在農村創辦一所師范學校。所以,在1927年,曉莊學校正式創辦了!
二、 曉莊獨特的招生制度和教育模式
1927年1月10日,鄉村師范學校刊出一則招生廣告,報考資格別具一格,廣告中明文寫道:“少爺、小姐、小名士、書呆子、文憑迷最好不來。培養目標:(一)農夫的身手;(二)科學的頭腦;(三)改造社會的精神。”當時這招生規定和培養目標一出,眾皆嘩然,世人完全不懂陶行知究竟在搞什么名堂,因為這招生規定和培養目標與當時政府所創辦的高等院校截然不同!沒過多久,陶行知把學校所處的“老山”和“小莊”全部改名,改成“勞山”和“曉莊”,并將“教、學、做合一”作為學校校訓,這時,通達之士明白了陶行知的用意,他是要將自己“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貫徹于自己的實際辦學之中了。
曉莊學校不但招生制度獨特,它的教育模式也是與眾不同。
每日5時,全校集合開晨會,晨會由全校師生輪流主持,在這晨會上,師生之間暢所欲言,無話不談。之后由當日的負責人安排今日的讀書任務與工作任務,在曉莊上學,你不單單要在教室里上課學習,同時也要實際參與勞作,去田間鋤地插秧,抑或是去勞山上砍伐耕種,每日工作任務并不固定。在學習的同時,也與社會保持緊密的聯系。這也打破了當時社會上非常普遍的“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教育局面,教育也從原先的“死教育”變成了“活教育”,這對當時反對封建社會傳統教育起到了一個重要作用。原先的知識份子一個個都是“天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現如今,陶行知把這群神仙請回來人間,“孔乙己”也與這個社會接軌了,除了擁有“四書五經”之外,也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陶行知在曉莊學校施行的這套教育模式,對當時的教育方法的改革起到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作用,打破了原先“死教育”的局面。
三、 當前教育背景之下,“教、學、做合一”教育理論給我們的啟發
在20世紀20、30年代這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之下,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對于打破原先的“死教育”的局面,起到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作用。它揭露了封建教育的弊端,并且提出了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但到了如今,教育背景同100多年前已完全不同,那它是否還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嗎?答案是肯定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仍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
“教”與“學”與“做”三者結合起來,同我們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收獲的知識會更深刻,同時也會收獲到許多課本之外的只是。但現如今,學校教育即學校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完全淪為一種形式主義。那“教、學、做合一”是不是又給了我們另外一種教育的思路呢?
教學方法在現有框架下很難做出“出格”的舉動,那我們教育工作者就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轉變成一種以學生為本,聯系現實生活的教育方式。這也是對教師們的一種挑戰,教師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摒棄舊思想,大膽試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以“教、學、做合一”為理論核心,大膽試行,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式。
四、 對于“教、學、做合一”理論的“批判”
著名史學大家、教育學家錢穆曾指出:“若使大學教育而忽略了一種追求高深學問的學風之養成,而僅限于課業與學分之得過且過,這絕不是大學教育使命之所在,實在也說不上有多大的意義與價值。”錢穆認為大學教育是讓學生追求一種更高深的學問,而不是為了混一張畢業文憑。陶行知先生所創辦的曉莊學校,學生每日有一半時間花在了田間勞作、工藝制作和開墾修路上了。論語中有“樊遲請學稼”這么一件事情,孔子對這學生的問題很不以為然。錢穆對于大學的見解和孔子類似,其實都是在于要追求一種更高深的學問,而不是那些瑣碎的“小事”。大學需要培養的是社會精英人士,而是手工業勞動者以及農民。術業有專攻,論種地、工作制作和開墾修路,老師肯定不如老農、手工業從事者和建筑隊。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陶行知,2005.
[2]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編,1985.
作者簡介:
陸敏,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第二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