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的呈現方式有很多,像以實驗為載體的呈現方式、活動為載體的呈現方式、小組合作為載體的呈現方式都是很有效的。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為例分析了以實驗為載體的教材呈現方式。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材內容;理解知識;難溶電解質
一、 教材內容呈現方式分析
關于教材的內容呈現方式的論述有很多,在這里我們選取幾種有代表意義的論述來分析一下。
王秀中在《高中化學新教材內容呈現方式的比較研究》中是這樣描述的: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上不拘泥于對具體事實和概念上的陳述,而是注重過程與方法,讓學生主動體驗探究過程。
陳嫻在《化學教材實驗內容的呈現方式》中談到:新教材中實現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體現在實驗、活動與實驗、家庭小實驗、實驗習題等不同的欄目當中。
畢華林教授等認為,通過專著對教材內容的組織和呈現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們研究認為,教材內容確定之后,如何組織和呈現內容就成為了教材開發(fā)的關鍵。
……
以上論述表達了一些人對教材呈現方式的重視、看法和建議,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對教學實踐的研究,我認為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可行性原則。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它呈現方式的不同直接影響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對于教材的呈現方式,教師要做慎重考慮,比如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狀態(tài),總之就是在教材呈現時要符合教學和學生學習需要,具備可行性的呈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第二個原則就是學生主體性原則。教材的呈現方式雖然有多種,但是如果呈現方式還是完全依靠教師來實現,那這樣的呈現方式就是不符合新課標理念的,我們研究教材呈現方式對學生理解核心知識的影響,就要把學生放在學習中的第一位,只有學生完全參與進來的教材呈現方式才是最好的呈現方式,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做好課堂的引領者、啟發(fā)者,過多的學習機會應該教給學生們。
二、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教材呈現方式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是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中的一節(jié)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系統(tǒng)地學習了專門的化學知識,對于這部分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時只需要做好引導和啟發(fā)就能完成教學任務,那對于教材的呈現方式,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應該以實驗的方式來呈現,如果一些內容不好進行實驗操作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輔助展示。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第一課時)”教材呈現方式設想。
1. 以實驗為載體來呈現教材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展示美麗的溶洞和蛀齒圖片,向學生提問:這兩者之間有關系嗎?
設計這一問題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拋出講課的主題: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環(huán)節(jié)二:實驗教學
實驗驗證:
客觀真實感受飽和溶液中存在平衡。
提出思考問題:飽和NaCl溶液中再加NaCl固體不能再溶解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這個思考問題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建立溶解平衡的概念,為下面的教學打下基礎。
實驗探究:
Ag+與Cl-反應能否進行完全?
問題:NaCl和AgNO3能否充分完全反應?
此問題提出后,讓學生在小組討論,該如何驗證反應是否完全、充分。在這個教學階段,如果學生有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解決,但不能教師完全做主,還要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思考、動手的機會。
實驗:向盛有2mL 0.1 mol/L AgNO3溶液的試管中加入2 mL 0.1 mol/L NaCl 溶液。
這一實驗是驗證學生思考正確與否的關鍵,也是告訴學生學習知識不僅要有猜想,還要有實踐才行。
現象:通過實驗、觀察、記錄發(fā)現有白色沉淀產生。
實驗:取上層清液,滴加KI溶液,有何現象?
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小組內做好記錄,分析問題,最終證明AgCl有無溶解平衡,而且在這一實驗中還發(fā)現有黃色沉淀產生。
分析本質:
溶解的相對性導致離子間反應不能完全進行到底。
通過實驗之后就是分析本質了,最后我們要明確:難溶物質存在溶解平衡,所以建立難溶物質的溶解平衡,給出溶解平衡的定義。
環(huán)節(jié)三:課堂小結
2. 通過實驗來呈現教材的教學意義
首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材的呈現都是教師以口頭表達的方式呈現出來的,這種方式比較傳統(tǒng),也是教學中應用最多的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教學理念了。而將教材以實驗的方式進行呈現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且使教學形式更加活潑,在實驗中學生不僅能自己動手操作,還能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這樣的方式無形中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
其次,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一堂課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參與到學習中去了,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材的呈現任務都被教師包攬了,而學生淪為了學習的“邊緣人”。但是在上述的教材呈現設計中,教學方式轉變成了學生實驗與探究,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自己的小組中進行學習了,在這樣的活動中有的學生負責準備實驗,有的學生負責記錄數據,有的學生準備發(fā)言……不管學生負責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他最終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來,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是學習活動里的“觀眾”。
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對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的影響是不同的。優(yōu)秀的、先進的教材呈現方式不僅是搞好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更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在高中化學的教學中,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教材呈現方式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戈娜.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對學生理解核心知識的影響與對策研究——以“難溶電解質的溶液平衡”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2]趙桂芝.基于平衡思想下《難溶電解質的溶液平衡》的教學行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3]譚永貞.淺談《難溶電解質的溶液平衡》[J].中國校外教育,2013,(14):140.
作者簡介:龍再云,貴州省銅仁市民族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