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世花
摘 要: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一目的論述中滲透著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認識: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與學習相關的歷史資料,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闡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立足課本;深入挖掘;改變課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論述中談到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據大綱和課標的規定,歷史思維能力應該包括如下內容:1. 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如對歷史基本知識的記憶、歸納、比較和概括;2. 對歷史材料的理解和處理,如提取材料有效信息;3. 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如對歷史觀點、現象、原理、歷史規律進行解釋、說明或對歷史人物、歷史觀點、歷史現象進行評價等。
簡言之,歷史思維能力是用歷史學科的知識和思想去思考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從教學的角度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作一探索,以期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所助益。
一、 立足課本,深入挖掘,做好課前準備
借用西方教育學者加涅和布里格斯的話:課前準備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這些經過加工設計的外部事件是為了支持內部的學習過程。充分的課前準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先決條件,通過有效的課前準備,對教學內容進行“目標體系”的建構,使明晰的教學目標成為教學活動順利而有效展開的重要依據和前提。而“目標體系”是根據新課程所要求的三維目標來確定。
確立目標解決了“教學要到哪里去”的問題,根據目標再解決“教學怎樣到那里去”及“教學是否真的到了那里”的問題。
二、 改變課堂,體現學科特色,提升學生的能力。
新課程的教學與改革必須將師生間“教”與“學”關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學生轉移。課堂教學方式轉型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核心是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歷史學科的研究主要是依據歷史材料進行的,就如同自然科學必須要進行實驗一樣,在歷史教學中引進材料,既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特色,也是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橋梁。
如在講授《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一課時,給出兩幅漫畫,圖一是一位醫生把病人捆綁在病床上,病人身上有很多$的符號,圖二是一條身上遍布$花紋的黑色巨鯨張開大口正吞噬一條帶著白色小帽的小魚,小魚也在同樣張開嘴吞噬另一條更小的魚。
給出問題是:1. 圖中的“醫生”和“病人”分別指代什么?2. “醫生”開的什么“藥方”?3. “藥方”的實質是什么?再進一步思考西歐與美國的關系怎樣,為什么?引導學生看漫畫說明中的有關時間的關鍵詞是二戰后,空間關鍵詞美國、西歐,歷史名詞: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圖中形象的描寫,接著審題,有幾問,問什么,每一小題又有幾個小問。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簡而言之,是“知識回位”。
如此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鍛煉了學生動腦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 優化教學,注重課堂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姬秉新教授說過:“歷史的魅力在于細節。”在歷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歷史細節,小中有大、以小見大。如在學習《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中關于海上馬車夫這部分內容時,我從《大國崛起》的紀錄片中截取有關荷蘭特殊的運貨船只制造過程的視頻,視頻材料更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學生通過觀看直觀了解到荷蘭運貨船與當時英意等國貨船的區別,也能從這一細節中體會到一個蕞爾小國能在17世紀作為海上霸主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感受到人類智慧的力量和偉大。
生動具象的細節讓學生“入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智技能,形成一種自主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心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選擇的細節本身應當具有合適的吸引力和明確的目的性外,更應讓細節成為有效的課程資源,創設情境,給學生以親歷感,打開思路,發揮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習的過程成為欣賞、感悟和提升的過程。
四、 精心設問,啟發學生,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思維始于問題,問題是思維的推動力。教學過程的每一次提問,都要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它是啟發教學的中心環節,離開了這一原則,一切提問都是徒勞無益的。課堂上精心設問,給學生創造思維的條件,并通過啟發點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教師的幫助去解決問題,從中不但獲得知識,又能增長智力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講到夏王朝的建立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了解到這部分內容: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夏朝。禹按照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但沒給實權,其子啟掌握實權。禹死后,啟繼承王位,伯益不服,“益干啟位,啟殺之”,后啟又鎮壓了一些不服的部落。
在此基礎上設置問題:此時的夏朝已經不是一個部落而是一個國,為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要先知道“部落”和“國家”這兩者的區別,再者禹的兒子啟憑借實力奪取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王位世襲制確立,學生要知道王位世襲制和國家的關系,再由教師引導,由學生思考回答,啟繼承王位并鎮壓了不服的伯益與一系列諸侯,說明當時已經出現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權力——王權,也就是出現了階級統治,所以夏朝已經是一個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不斷深入,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課堂改變,教育才能真正改變。教師要以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優化教學,注重細節,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使師生共同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