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旭紅+李玉雙
摘 要:通過分析近幾年的一些熱點網絡事件,幫助學生認清網絡謠言的危害,進而認識到編造、散布網絡謠言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及刑事責任,最后教育學生自覺抵制網絡謠言,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關鍵詞:網絡謠言;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2017年4月初,四川瀘縣太伏中學初二學生趙某的死亡引發洶涌輿情,一時謠言四起。雖然當地警方從接到報警后就立刻展開了調查,然而網上愈演愈烈的謠言,卻早已經給案件“定了性”——趙某只能是被人殺死的。于是,警方疲于應對各類宣稱趙某是“他殺”的謠言,而且警方每辟掉一個謠言,很快又會出現新的謠言,循環往復……
一、 網絡謠言
“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謠言通過互聯網傳播,便成了網絡謠言。常見的網絡謠言主要涉及顛覆生活常識、利用愛心詐騙、惡搞名人要員、惡意營銷、突發事件和公共領域中情緒宣泄等等。網絡謠言一旦形成傳播速度快、擴散性強、影響廣、破壞極大,因此必須運用法律對網絡謠言加以規制。
二、 編造、散布網絡謠言的法律責任
(一) 民事責任
如果編造、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侵犯了法人的商譽的,依據現行的《民法通則》(《民法總則》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規定,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案例:2015年1月,網友于某在網上發布信息,稱“娃哈哈AD鈣奶”等飲料中含有肉毒桿菌。之后,這條消息在網上熱傳,總轉發量超過上億條。雖然娃哈哈一再澄清事實,但仍有消費者對他們的產品持不信任態度。娃哈哈一方稱,僅半年不到就損失了近20億。隨后,娃哈哈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依法判令于某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刪除侵權信息,并賠償娃哈哈公司經濟損失20萬元。最終,該案經法庭調解,娃哈哈和于某達成調解協議:于某承認自己發布謠言,并公開向娃哈哈道歉;娃哈哈一方放棄追索20萬元賠償款。
點評:網絡上針對公民個人的侮辱、誹謗,輕則侵犯公民合法權利,敗壞個人名譽,重則造成人身傷害,給受害人造成極大的精神困擾,比如網上經常出現的名人被死亡事件。而針對營利法人的網絡謠言則中傷了法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嚴重干擾了企業正常經營、損害了企業正當利益、擾亂了市場秩序。
(二) 行政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故意擾亂公共秩序,尚不構成犯罪的,要承擔行政責任。《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案例: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級地震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從3月16日開始,中國部分地區開始瘋狂搶購食鹽,期間更有商家趁機抬價,市場秩序一片混亂。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對“謠鹽”的始作俑者“漁翁”作出行政拘留10天,罰款500元的處罰。
點評:涉及突發事件、公共事件的謠言往往會引發社會恐慌、擾亂社會秩序,破壞政府公信力,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甚至危害國家安全。目前來看,行政法律法規對網絡謠言的懲治力度較弱,這顯然不足以震懾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傳播者。
(三) 刑事責任
如果散布謠言,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刑法中涉及網絡謠言的罪名主要有誹謗罪、尋釁滋事罪、非法經營罪、敲詐勒索罪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比如《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案例:2014年4月17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對網絡紅人“秦火火”(原名秦志暉)一案公開宣判。公訴機關指控,秦志暉利用互聯網蓄意制造傳播謠言、惡意侵害他人名譽,捏造損害雷鋒、張海迪、羅援等人名譽的信息,引發大量網民轉發和負面評論;編造、散布虛假信息攻擊原鐵道部“7.23”動車事故的處置,引發大量網民轉發和負面評論,挑動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法院判決認定,被告人秦志暉無視國法,在網絡上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且系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其行為已構成誹謗罪;被告人秦志暉在重大突發事件期間,在網絡上編造、散布對國家機關產生不良影響的虛假信息,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其行為已構成尋釁滋事罪,依法應予以懲處并實行數罪并罰。最終,法院以誹謗罪判處秦志暉有期徒刑2年,以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決定執行有期徒刑3年。
三、 點評
此前,刑法對網絡謠言的處罰相對較輕,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則將傳播網絡謠言入刑。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規定: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一條文彌補了原有的法律短板,讓法律對網絡謠言的規制更為全面,同時,也使得行政責任與刑罰責任的銜接更為順暢無縫。
社會生活有邊界,網絡世界有底線。網絡社會不是法外之地,也不能是法外之地。要讓互聯網健康發展、讓社會秩序不因網絡謠言而受傷,法治是最佳選擇。作為青年學生要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謠言止于智者,謠言更止于法治!
參考文獻:
[1]湛中樂,高俊杰.論對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J].江海學刊.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