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密集型對外漢語教學以傳統的聽說訓練為基礎,最大特點在于其高強度密集型的教學模式。主張釆用教師快速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模式,在師生互動中展開對外漢語教學活動。教師在授課時講授的內容較少,以密集型的提問為主,利用提問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本文對密集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課堂提問進行分析,以美國CLS項目作為研究對象,選取了該項目401班中“大班課”課型,對其課堂教學的宏觀和微觀流程進行探究。并總結了密集型對外漢語教學對漢語教學的一些啟示。因為大班課與我們經常教授的綜合課相似,所以研究密集型的課堂提問及流程對新手教師的教學更具參考價值。
關鍵詞:密集型課堂教學流程;CLS項目401大班課;宏觀與微觀
一、 項目課程等級介紹
該中文項目主要將美國學漢語水平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201、300、301、400、401,學生漢語水平逐級遞增。主要有三種課型:大班課、操練課、活動課。其中,201、300、301為兩節大班課、一節操練課、一節活動課。400、401為三節大班課(講練結合)和一節活動課。每小節為五十分鐘,課間休息十分鐘,上課時間全部安排在上午八點至十二點。大班課形式為講練課,目的是講解課文內容,并對課文中的語言點進行講練。201、300、301操練課形式主要是操練語法和重點詞匯。活動課形式為組織學生就相關話題進行討論、辯論以及采訪等。全部課程都強調預習的重要性。
二、 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是最為關鍵的一部分,對整個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與引導,能夠提升漢語學習者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及漢語交際能力,并逐漸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真實的交際中。所以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日常交際能力。
三、 提問的類型與問題分配
提問的類型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認識性問題、回應性問題和重復性問題。認識性問題是通過提問向對方獲取信息。回應性問題主要是通過提問來要求對方重復剛說的話,或確定對方的意思。重復性問題是指教師提問一個學生問題之后,教師會再次向其他的學生問出相同的提問以引出學生的重復回答。這類問題是要求學生重復剛才所說的話,對所學語法生詞進行鞏固、加強。這類問題在密集型漢語教學中使用得比較頻繁。從教學的角度來看,認識性提問又可以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教師課前提前設計好的,“明知故問”的問題。另一種是設置平行話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簡單地運用操練過的生詞和句式。
問題分配是指教師提問是否具有有效性,是否引發所有學生共同進行思考,是否在課堂上給每位學生提供均等回答問題的機會。課堂上教師若拋出問題后,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再指定學生進行回答。有效的問題可以有效的使用句型和生詞,好的話題切入點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而密集的、無規律的提問會讓學生比較警覺,因為每個學生要回答問題的幾率是相同的,可以促進課堂上所有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相反,教師若在提問前指定學生進行回答,或提出問題后立刻指定一名學生回答,那么只有這一位學生進行了思考,其他的學生則失去了思考的機會。
四、 密集型對外漢語教學流程
(一) 宏觀角度教學流程
宏觀角度的教學流程,是指教師對整個課文進行編排與設計,列出教學大綱。本文選取了CLS項目401班中“大班課”課型的第一課“改良中國醫療制度”,對其課堂教學的流程進行探究。具體的教學步驟是,首先將這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老張一家的看病經歷”、“中國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其中第一個大話題中包括幾個小話題,分別為“老張一家一上午做了什么?”“造成高額的醫療費用的原因是什么?”等。其中也包括一些平行話題,例如“美國人會有這樣的看病經歷嗎?”“高額的醫療費用會讓美國家庭陷入困境嗎?”第二個大問題中包括一些小問題,例如“中國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突出嗎?”“建立平價醫院或平價病房主要為哪些人服務?”也包括一些平行話題的討論,例如“在美國,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嗎?”“在美國,男女不平等的問題突出嗎?”等。第三個大問題中包括一些小問題,例如“政府建立平價醫院或平價藥房能解決所有問題嗎?”也包括一些平行話題的討論,例如“你認為健康是國民的基本權益嗎?”等等。接下來就引導學生逐一對大標題的內容進行學習。從大標題的內容開始談起,討論其大標題下中小標題里的內容,并過渡到平行話題的討論,最后討論結束后利用關鍵詞對大標題進行總結,培養成段表達能力。總的來看,整個課文的組織是螺旋式前進,每個話題都會進行總結,并且不斷復現,前后呼應。
(二) 微觀角度教學流程
微觀角度的教學流程就要十分具體,絕大多數為展示性的問題。主要先對與課文有關的內容進行提問,再展開平行話題進行句式的操練,培養成段表達的能力。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早讀階段:檢查預習情況,大約10分鐘,包括課文和生詞,教師進行糾音,禁止齊讀。
2. 聽寫階段:正式上課前5分鐘聽寫,為兩個長句,檢查預習情況,包括重要的生詞和語法點。老師讀句子,學生聽寫。學生偶爾會請求教師再說一遍,教師會事先制定規則,讀四遍,快慢結合。兩個句子分別為:(1)改良醫療保障制度應該注重公平和效率。(2)這一難題的根源不在于缺少資金,而在于資源配置不合理。
3. 導入階段:導入是以提問方式進行,先面向單個學生提問,再請同學齊讀要討論的話題。課堂導入的具體情景是:
老師:你認為中國政府想讓醫療制度越來越完善嗎?
學生:我認為中國政府想讓醫療制度越來越完善。
老師:那政府應該怎么做?
學生1:政府應該改良中國的醫療制度。endprint
老師:那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什么?
學生:(齊)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改良中國的醫療制度。
老師:非常好,那我們先來看看老張一家的故事,看看中國的醫療制度存在哪些問題。
4. 對課文及語言點的講練階段:主要有兩類問題。先根據課文內容,設置高密度的“明知故問”的問題,并且加強生生互動,使用重復問題向不同學生發問,然后在操練部分進行平行話題的討論,培養成段表達能力。兩種類型的問題相互配合,以課文為主線開展平行話題進行操練。通常對生詞以及課文的練習,會以展示性問題為主。
例如:
老師:老張是哪里人?
學生1:老張是河北省的一個普通農民。
老師:他們為什么來北京?
學生2:因為老張妻子四年前得了腎病,所以為了治病,老張和妻子不得不坐火車來北京。
老師:一起說。
問問題時,通常會先問課文中帶有語言點的句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之后讓學生脫離對語言點的依賴,教師再提出一個句中不帶有語言點的問題,進一步考查學生對語言點的使用和掌握。教師通常都會要求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培養說出完整句子的良好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交際能力,這在語言學習中尤為重要。
例如:
老師:美國人會為了治病去別的城市嗎?你說。
學生2:恩,大部分的美國人會。
老師:完整的句子。
學生2:大部分的美國人會為了治病去別的城市。
老師:非常好!為了治病,老張支付了很高的醫療費用嗎?你說。
學生3:為了治病,老張支付了高額的醫療費用。
老師:非常棒,如果沒有保險,在美國治病需要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嗎?
學生3:如果沒有保險,在美國治病需要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
在教師的指引下,就課文提問,引出新詞新句式。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以及學生對生詞的發音的掌握。通過全班齊讀,練習新詞匯的發音;學生讀,糾正個別發音;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鞏固。對個別生詞還會通過提問的方式請學生對生詞的意思進行解釋并適當進行重復和鞏固。回應性問題和指示性問題會貫穿整個課堂,具體通過重復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糾音使學生能夠正確讀出生詞,并且通過反復操練,加深對語言點的理解。
例如:
老師:為了治病,現在老張跟兒子每天做什么?
學生1:為了治病,現在老張跟兒子每天起早貪黑地打工。
老師:起早貪黑,一起。
學生:起早貪黑。
老師:起早貪黑是什么意思?
學生:就是起床很早,睡得很晚的做一件事情。
老師:非常好!
通過課文找出語言點,設置與課文主題相關的真實情境和平行話題,通過全班提問和個別提問重新將話題帶回到課文中;梳理課文后,進行下一個新的詞匯的講解與練習。
操練:
老師:在中國,很多年輕人為了買房子會花光所有的積蓄,你會這樣做嗎?為什么?
學生1:我不會為了買房子花光所有的積蓄,如果花光所有的積蓄,我的生活質量會下降,壓力也會變大。我可以租房子,這樣既可以享受生活又有房子住。
老師:好想法!
在對語言點進行提問時,教師會讓學生單獨進行回答,完畢后,教師會組織全體學生重復答案。指定個人回答一方面可以讓教師能夠有效地控制課堂,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單獨練習的機會,避免機會不均等的情況,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回答問題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先點名后提問,二是先提問后點名。在本項目中,先提問后點名頻率很高。教師問出問題后,學生無法預測到是誰來回答,會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以及問題的難易程度,來選擇學生進行回答,同時應注意次數均等。
五、 教學啟示
通過對CLS項目401大班課為代表的密集型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學主要流程進行描述與分析,歸納總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希望對新手教師有一定的幫助。
一是精講多練,在密集型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利用大量問題貫穿課堂,在互動中完成對語言點的操練。這種問答法,老師講解較少,提高了學生開口率,使練習機會最大化,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積極性。
二是在對語言點進行操練時,問題設計貼近生活,幾種問題交叉結合,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提高了學生成段表達的能力。此種問答式的教學十分注重學生課前預習,會提前一周發放學習計劃以及作業,讓學生對一周的課程有宏觀的了解,主張當天聽寫未學生詞,目的是使學生重視生詞的學習。因此課堂上只會針對重點生詞進行講解操練,以節約時間。課上多為教師通過問出已設置好的問題幫助學生完成對語言點的有效輸出。通過高密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并應用語言點。講練結合的大班課教學對于高級班來說也有借鑒意義。
三是問題的分配平均且有針對性,注重培養整句意識。問題的分配可根據各個學生的水平、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也可以適當增加學生的練習機會。在“指定個人”回答時,通常都會“先提問后點名”,避免學生產生緊張,影響教學效果。教師進行提問后,學生往往會只用點頭、搖頭或不完整的句子進行回答。教師通常都會要求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并配合手勢,這樣再出現相同情況,學生可以馬上意識到說出完整的句子。培養說出完整句子的良好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交際能力,這在語言學習中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靳洪剛.第二語言習得與語言形式為中心的結構教學探討[R].CFL師資培訓研討會,2004.
[2]崔永華,楊寄洲.對外漢語課堂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
[3]王秋雨.哈佛大學漢語講練課課堂活動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
[4]靳洪剛.中文教師提問能力的培訓[Z].費城年會,2003.
[5]亓華、李雯.中美聯辦普北班中高年級課堂話語互動模式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9,6.
[6]劉曉雨.提問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世界漢語教學,2000,1.
[7]金春花.密集型對外漢語教學大班課——教師課堂提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作者簡介:
趙旭陽,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