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榮??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也較來越高。因此,在練習時,需要采取變中激趣、悟中求深、練中求新和析中求透等方式進行優化練習設計,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關鍵詞:練習;思維;同生共長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思維的培養,可以強化學生的自學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整體學習進步和提升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而練習作為教學的一大主要環節,利用練習來增強學生思維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
一、 變中激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在練習中教師就可適當地對內容進行轉化,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比如說在學習六年級上冊教材第5單元“圓”這一章節,關于圓的習題可以出更多種類,有對圓性質定義的考查還有對圓面積周長計算的考查等,本身圓作為一種特殊圖形有著其獨特性,對應的定義與周長面積計算方式也與其他圖形不一樣,而為了加強學生對圓的認識,教師可在練習中進行優化。
師:有誰能夠告訴我圓的特征是什么?
生:圓是由一條曲線構成的封閉圖形,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
師:這句話中圓上的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是指什么?
生:指圓的半徑。
師:那么我們反推,如果確定了圓心的位置,以及圓上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長度,那么是不是就能畫出一個圓?
生: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所以知道了圓心和半徑是可以畫個圓的。
師:所以我們知道了滿足一個圓的基本條件是知道圓心的位置和半徑長度。那么在進行對圓的周長面積計算時,不管題目怎么變,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以上兩個要點。
通過這種將對圓的基本性質討論中習題轉變的方式,由此以另一種角度引導學生對圓進行探討,反證來驗證結論,并總結出有關圓性質的解題技巧,把握住要點就能遇到什么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二、 悟中求深
同樣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也與日常訓練相關,在學生自主感悟和思考中要注意適當增加深度,讓學生在悟中領會更多。教師要注意布置合理高效的課程內容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所學知識,深入展開探究,進而訓練自己的思維,以及鞏固所學知識。例如,教學“認識幾時幾分”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師:大家說大屏幕上時鐘表示的時間大概是多少?
生:九點。
師:在沒有分針的情況下,能否說個精確點的時間范圍呢?
生:大概在9:00~9:15范圍內。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時針指在9到10正中間還不到,且只偏離9時刻度一點點。根據時針的各個刻度表示數值可以推測出。
師:很好!下面我們來加上分鐘進行不同練習。
然后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通過這種練習改變,讓學生只通過時針去進一步認識時鐘上的刻度大小,從而強化并提高學生對時間的理解,并能夠估計出合理的范圍。
三、 練中求新
要想發揮出練習的最大效用,在對學生進行習題訓練時就可適當地對題型進行變化,由此挖掘出題目里更深層次的內容。進而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的創造性更強。像是多進行一題多解或是轉變題目考察的方向,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抓住知識本質,從而解放學生,以免在題海戰術中被壓得喘不過氣。
比如說在學習五年級上冊教材第6單元“多邊形的面積”中,基于此,可有如下教學設計:
師:大家記得長方形的面積怎么計算嗎?
生:長乘寬。
師:很好,那現在有兩個用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拼成的長方形,其中三角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聯系呢?
生:三角形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一半。
師:很好,于是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就知道了,是二分之一底乘高?,F在這里有個不規則四邊形,該如何求他的面積呢?
生:與推導三角形面積類似,可將不規則圖形劃分成由幾個簡單圖形組成。
師:很好,大家思路是對的,現在動手對圖形進行分割吧。
利用這種變換習題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發現,采用對多邊形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可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也就是把組合圖形分割后轉化成幾個簡單的能夠直接計算面積的圖形。
四、 析中求透
在練習訓練時通過變換多種解題角度,以此來不斷更新學生對有關問題的理解。且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促進學生完成一題多解,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大幫助。
比如說在學習三年級上冊教材第3單元“測量”這一章節內容時,由于千米和噸的概念不容易理解,便可以通過分析轉化的方法,讓學生從其他角度去思考,進而將模糊的概念理解透徹。比如可有如下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知道1千米是有多長嗎?
生:很長很長。
師:大家知道1千米和1米的關系嗎?
生:1千米就是1000米。
師:對的,學校操場是標準的400米跑道,那么有人知道一千米是多長了嗎?
生:400×2+200=1000一千米就是2圈半的標準(400米跑道)。
通過這種分析概念將抽象定義轉化成較為直觀的表述,以此來增強學生理解。還有把1噸轉化為40個重25千克的學生體重,利用這些換個角度思考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建立表象。
強調學生知識與思維同生共長是指學生在學習課程教材內容時要善于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并能夠有將理論結合實際的意識。有了較優秀的思考能力,學生就能通過將已知、熟悉的內容進行消化和歸納,從而用以解決未知、陌生的其他知識內容,進而實現化新為舊、化繁為簡,達到學生知識系統構建的完整,并能讓學生更加融會貫通的使用所學知識。
作者簡介:
余志榮,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童坊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