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道德教育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它在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塑造健康人格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和”文化思想,在教書育人上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和”文化特色教育的背景下,積極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思路,創新德育途徑。本文就如何在小學校園中創新“和”文化特色教育下的德育途徑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了“和”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一些與時俱進的德育方法。
關鍵詞:創新;“和”文化;德育工作
時代在進步,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在進一步的提高。這不僅體現在對知識水平的要求,還體現在對道德水平的考量。一直以來,道德教育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它在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塑造健康人格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和”文化思想,不僅是在歷史上有過作用,在當代教育中也具有強大的德育教化功能。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這一點,在“和”文化特色教育的背景下,積極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思路,創新德育途徑。
一、 “和”文化特色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一代一代的智者賢達窮究天人之際、推演古今之變,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智慧結晶,使得“和”文化具有了非常豐富的內涵。以儒道為首的諸子百家、經文典籍都有涉及“和”文化的、具有啟示性的言論。
《論語·述而》中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和”指通過音樂而達到的人際之間親善友愛的人倫關系;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揭示了萬事萬物通過陰陽消長不斷地達到平衡的客觀規律;《尚書》有“協和萬邦”、“燮和天下”的記述,提出在治國理政上和平、協作的思想;管仲強調“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在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認識與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他的“察和之道”;《左傳》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以烹飪為例,強調眾多差異性事物的中和匯聚是和合的基本要義,進而明確了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相互發展的觀點……“和”既是一種客觀規律,也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態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
社會的飛速發展,必然帶來許多倫理道德上的難題,比如“藥家鑫事件”“小悅悅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等類似的問題,都在考驗著整個社會的道德人心。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汲取智慧,運用到當代的德育工作中去,把“和”文化滲透到道德教育的每一個過程中。
二、 “和”文化特色教育下的德育新途徑
在“和”文化特色教育的背景下,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德育工作的目標可以歸納為培養學生以“和”為本的人生觀、以“和”為善的道德觀、以“和”為美的藝術觀三個方面。通過“和”生活習慣養成培養及“和”學習習慣養成培養,逐步完成三個德育目標。在學生中形成“和”是一種境界、“和”是一種精神、“和”是一種品質的思維習慣,養成“學和的文化、說和的話語、辦和的事情、做和的天使”的良好習慣。
(一) 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樹立以“和”為本的人生觀
“和而不同”,出自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原意是指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君子包容別人與自己的差異,因此能夠和睦相處,而小人雖然因為臭味相投而聚集在一起,卻各懷心思、貌合神離。引用到德育工作的理念中來,“和”指的是教育過程中的包容共生,“不同”指張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發展。即教師既要統一完成規定科目的教學任務,又要承認差異,和合學生之間不同的個性和特長,通過互濟互補,達到統一、和諧。
在教育實踐中可以發現,學校即是一個微型的社會,是社會生態的一個縮影。學生之間也有出身的不同、生活環境的不同、家庭情況的不同、風俗習慣的不同乃至國籍、民族的不同,個體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林逋《省心錄》中有云:“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當學生之間因個體的差異而產生矛盾或出現問題時,教師應該教導學生以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問題,以和諧的方式去解決矛盾,最終達到和睦共處、相互促進的目的。以“和”文化為特色的德育工作,就是應該引導學生做“和而不同”的君子,而不是做同而不和的小人。這對樹立學生“和而不同”的人生觀,對未來的人際交往大有幫助。
(二) 以“和諧善教”的教風引領以“和”為善的道德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塑造一個人人格的標準。“君子”必定是一個和善的人,是一個有人生追求的人,具有與人為善、以和為貴的優良品質。“君子”還是一個人格魅力極強的人,行事遵從道德準則,為人中正仁和。在教育教學當中,為人師者也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君子品格,在教風上強調親和、德尚、融和、善教。
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當如親人一般親近。教師始終應該保持親近隨和的態度,在學業上樂于為學生答疑解惑,在生活中對學生關懷備至,凡事都把學生放在首位,為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道德精神層面,教師應對自己嚴格要求.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建立自己以和為貴的師德,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善教是對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要求,除了工作,在生活學習上,教師也要具備將專業知識、文化修養和學科教學相融合的能力。
教師只有以身作則,追求“君子”的高尚品格,端正自己的言行,以極高的道德境界來要求自己,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以“和”為善的道德觀。這對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對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 以“和實創新”的學風引導以“和”為美的藝術觀
孫家正部長曾以北京故宮的核心建筑為例,說明它們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核心的價值觀。比如,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與自然和諧;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諧;保和殿:心態和順,身體安適,喻人的身心和諧。這三個大殿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中包含的以“和”為美的審美觀。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以“和實創新”的方法去發現和創造美。
“和實創新”的概念出自西周末年著名思想家史伯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強調尊重事物客觀的發展規律,同時堅持研究創新,不忘求實的發展思路。“和”是一種美,也是一種客觀規律,只有在創新創造的過程中與客觀規律達到和諧統一,才能成功地實現事物發展質的飛躍。
當代世界各種知識系統是同構的,知識系統各部分可以相互思辨,互相依存,共同發展。以“和實創新”的學風培養學生“和學多思”的習慣,繼而樹立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和學提供的是整體差異互補、多樣性統一的思維范式,創新讓舊的事物以新的方式延續下去。這是在寬裕、多元的知識構架體系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途徑。
三、 結語
總而言之,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培養更多知識技能過硬、道德素質良好的新型人才。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認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導學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樹立以“和”為本的人生觀,以“和諧善教”的教風引領以“和”為善的道德觀,以“和實創新”的學風引導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陳垠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學校德育體系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4.
[2]遲會禮,呂長芳,陳福剛,張忠立,李潔,張翠,房玉春,徐艷梅.弘揚傳統文化 創新德育途徑——在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論前沿,2014,(9):48-50.
[3]蔡登峰.中小學德育系統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
禤錦康,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和睦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