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陳梅??
摘要:情境創設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針對教學目標,創設一個生動的場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參與體驗,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在情境中分析問題,也可以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成為問題學習活動的主人,不知不覺之中建立概念、得出規律,并將概念和規律內化和深化。
關鍵詞:沖突創設;探究情景;實際情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案例1. 學生感覺老師像神一般的存在,拿到問題迎刃而解,形成只聽不想的習慣。學生案例2. 老師從理論到理論,從課本搬到黑板,學生聽得一知半解,云里霧里。學生案例3. 聽懂但不會做。這些案例經常會出現在學生中。
構建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通過課堂體驗而建構成的。學本課堂也提倡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情境創設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目標,創設一個生動的場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參與體驗,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在情境中分析問題,也可以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成為問題學習活動的主人,不知不覺之中建立概念、得出規律。
一、 給學生一個沖突情境,讓他自己去發現問題
根據教學目標,創設適當的矛盾沖突情境,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造成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的“斗爭”,激發他們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強烈欲望,積極地去思考問題,產生疑問,提出問題,強烈地想知道“為什么”。“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鼓舞人心、令人興奮的課堂氛圍,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如在學習《楞次定律》這節時,我創設這樣的小游戲情境引入新課:手拿一根空心鋁管處于手提電腦的上方,讓學生操作:分別先后將粉筆和小磁鐵從鋁管管口上端放下,從下端管口接住。第一次放粉筆,學生差點就接不住。第二次要將小磁鐵放下來,學生心理壓力倍增,萬一接不住砸到電腦怎么辦?全場鴉雀無聲,沒想到小磁鐵遲遲才下來,學生在不慌不忙中將磁鐵接住。大家才松了一口氣。“為什么會變慢?”,學生定勢的思維與事實產生強烈沖突,引起探究的欲望。
在學習《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一課時,我小燈泡先與兩節新的干電池連接,小燈泡亮了。再拿出四節干電池組成的電源,準備替代這兩節新電池。并測出原來兩節電壓為3V,現在四節電壓為6V,我問學生燈泡接到四個電池上會不會更亮些?有的學生會說更亮,有的學生會說燈泡會燒壞,而觀察到現象卻是燈泡比以前更暗了。這個小實驗極大沖擊學生原有的思維,“電池越多為什么反而更暗?”
在上《圓周運動》一課時,可以設置這樣的體感實驗:剪下三條1米左右的棉線和剪去上部的礦泉水瓶做的簡易水流星模型,倒入紅墨水讓學生來體驗水流星實驗。同樣刺激又換起思維沖突:“最高點瓶口明明朝下,為什么水不會倒下來?”
在上《電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課時,上課時老師將各色氣球與衣服摩擦,往墻上一按,氣球就黏在墻上。“為什么氣球像被吸住了一樣?”
情境打破同學們源于對生活印象的錯誤“前概念”,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思考。
二、 給學生一個探究情境,讓他們自己去分析問題
沒有載體空對空地講,就會讓物理變得枯燥無味,又難懂。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強調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去掌握,那就不可能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從而造成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缺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身經歷的事情,印象才深刻。知識應該由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獲得,相信很多物理問題經過學生自己發現、探討,學生才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僅有利于開闊思路、集思廣益,通過這樣的方式也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動腦的機會,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在比如《楞次定律》一課,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對于楞次定律的表述,學生開始常常不能正確理解其含義,要想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楞次定律,不需要題海戰術也能很好應用楞次定律。我認為給學生創設分組實驗的探究情境,讓學生通過實際感受,通過觀察,親自設計,體驗、總結、歸納,感悟楞次定律中“阻礙”的實質。
做好這個實驗,注意先應通過一個簡單的自主探究實驗讓學生找出電流方向與靈敏電流計指針偏轉方向的具體關系。在老師引導下,記錄好四種情況下感應電流的方向、感應磁場方向、原磁場方向。交流階段尋找、歸納關系時注意給學生展開討論,讓多組學生進行交流,其他組也可以對同學的發言進行點評,這樣逐步地把規律呈現出來。而不是馬上給出正確的結果,不能讓探究流于形式。“物理”先呈現物,再歸納出理。
除了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自制一些演示小實驗或創設一些探究性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
“自由落體運動”一課,讓學生探究:輕重物體下落的快慢。提供材料書本、紙片由學生設計實驗。交流:一本書和
一張平鋪的紙張,把他們從同一高度靜止放下,書本快;一本書和一個紙團把他們從同一高度靜止放下,下落一樣快。由此他們歸納總結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物體下落一樣快,和質量無關。這樣的課堂多了幾分活躍,少了幾分枯燥與冗余,從而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比如:“重力怎么分解?”這個問題,可以提供學生透明塑料直尺,重錘。把重錘放直尺上,學生很快就得出重力產生的兩個作用效果。
比如:如圖質量為m的物體用細繩OC懸掛在支架上的O點,輕桿OB可繞B點轉動,細繩OA和輕桿OB受力是怎樣的?這時重力怎么分解?可以讓一個同學將手叉腰,另一個同學將該同學手肘往下拉,體驗上臂和下臂的受力情況。
情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獲得真實感受和體驗,并使知識得到內化。
三、 給學生一個實踐情境,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物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物理知識同社會、科技、生活有著極為廣泛和緊密的聯系。教師要設法使物理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情境,讓物理學知識鮮活起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播放時下流行的體育節目“沖關我最棒”引導思考:“人要能跟著圓盤一起做圓周運動不被甩出去,取決于哪些因素?你要順利闖這關,你的技巧在哪?”學生可能回答:轉動快慢,摩擦因數μ,人的質量m,人所在位置離轉軸的半徑。通過運用規律靜摩擦力提供向心力,所以與人質量無關,與半徑和轉速有關,半徑小或轉速小,人不容易被甩出。沖關時人要跳到轉盤靠近中心的位置。
比如:講《平拋運動》一節,規律得出后讓學生加以應用,利用FLASH動畫模擬你是飛行員怎樣才能投中目標。
利用已得到的規律分析實際的情境,讓學生體會物理無處不在,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也讓知識得到深化。
將課堂目標轉化為學生困惑、感興趣的情境,在分析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物理知識,再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具體的生活與生產實踐中,應該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策略。情境教學可以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變乏味枯燥為生動有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學生就忘記了自己在學習,作業就不再是一種負擔。
參考文獻:
[1]唐彩勤.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研究.《蘭州大學2007》.
[2]《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
[3]《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1.8石振中新課程理念下物理情境的創設策略.
作者簡介:
葉陳梅,中學一級教師,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靈溪第二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