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全新
【摘 要】 文物管理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工程,管理體制機制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經歷復雜多變的發展過程,隨著市場經濟特別是城鎮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逐步建立,文物事業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適應和調整,因此對文物管理問題與對策的研究沒有止境。
【關鍵詞】 文物管理 問題 對策
文物作為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最具表現力的文化基因,體現著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在新的發展機遇期,隨著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眾參與文物管理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展,文物保護、管理上的缺陷與不足日益凸顯,進而影響了文物管理的整體效率,因此,對文物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不僅是為了擺脫當前文物管理的困境,也是時代賦予的每一個文物工作者思考與實踐的題中之義。
1 文物管理的意義
1.1推動城市文化發展、服務大眾民生。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入發展,文物作為歷史沉淀的積累,逐漸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各地區逐步加大市內文物資源的挖掘,有些城市先后啟動了古建筑維修、古物遺址發掘勘探、古村落維修保護工程等一系列項目工程建設,并對周邊地區環境進行集中整治,完善配套設施,興建民俗博物館、歷史名人館等,推動了城市整體文化風貌的改善。此外,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發揮日益顯著。以博物館為例,部分城市基本上實現了免費開放,并進行了改造提升后重新免費開放后。同時,博物館開展的“文化講座進校園”等一系列活動,社會公眾成為其中最大受益者,博物館服務大眾民生的效益得到充分體現。
1.2 成為對外交流的靚麗名片。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環境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造就了不同地區的各具特色的地理環境和風俗文化。大力開發這些獨具特色的地理環境和風俗文化,有利于將該地區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該地區。各地區的文物優勢逐步成為區域對外展示交流的文化品牌,成為其經濟騰飛的靚麗名片。
2 加強文物管理的對策建議
2.1轉變政府角色,創新管理體制。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文物保護職責,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落實文物工作“五納入”要求即:將文物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完善地方績效考核體系,同城市經濟建設同發展、同進步,健全文物問責制,實行文物工作終身追責制。此外,政府要整合財政、國土、環保、城建、旅游、公安等各部門力量,以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由市政府牽頭,文物部門為主,同時吸收體制外專家學者,成立文物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統籌各方力量,并履行文物保護、城市文化遺產規劃、文物鑒定、科技保護等相應職能。鼓勵、支持、規范行業、民間博物館、民間收藏家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吸納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參與文物保護,搭建管理平臺,協作溝通,共創文物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2.2加強法治建設,構建保護網絡。依照憲法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則,文物管理部門應加強法治建設,努力消除體制機制性障礙,保證文物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法治化。制定和完善適合本地實際的法規、規章,實行文物保護責任追究制。同各鄉鎮負責人簽訂文物保護責任書,將文物保護具體落實到人,構建市、鎮、村、民四級文物保護網絡。建立文物行政執法隊伍,明確人員編制和部門職責,規范文物執法,強化文物安全檢查和執法督察力度,嚴厲打擊盜掘文物、非法建設的行為,維護法律尊嚴,樹立法治政府形象。同時加強普法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法制意識。
2.3加強宣傳和教育,強化公眾參與。宣傳工作要具有選擇性、針對性,同時要照顧到大多數的社會群體。既要面向社會公眾,又要針對黨政干部,充分利用好電視傳媒、電臺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同時更要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資源。文物保護宣傳要多方位、多視角,市民喜聞樂見,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另外,文物保護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門社會科學。如何動員民間力量參與文物管理,使文物保護真正成為全民事業中的一部分是促進文物保護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2.4注重數字化發展。(1)四有檔案數據庫建設。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建設要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范登錄不可移動文物信息,建設四有檔案數據庫,包括文字卷、圖紙卷、行政管理卷、電子卷等。(2)依據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系統,開發建立本市普查數據庫。用戶可以根據本地區的數字地圖,精準定位文物地理坐標,獲取文物點相關數據信息,文物的照片、圖紙、人文風貌一目了然,并結合視頻、影像展示,全方位讓市民了解文物信息,同時建立消失文物菜單,讓市民自發監督身邊的文物,推動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3)館藏文物信息系統。要將館藏文物中不涉密、可公開的部分,向社會公開。通過數據鏈接的方式,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精神需求。館藏文物數據庫向市民公開展示,有利于普通市民、專業人士準確把握館藏文物狀況,開展文物鑒賞、學術研究、網上展示活動等。(4)文物管理網建設。建立全市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和日常監測網絡,全方位、不間斷對文物進行跟蹤監測,及時了解文物的生存狀況。通過網站發布文物新聞、資料、文件,開展專家在線交流平臺,提供文物鑒定、交流培訓,通過互動,有效開展文物保護工作,更好的管理好文物。
結束語
總之,文物管理是一項涉及龐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文物管理方式。目前,文物保護范圍擴展到文化生態環境及附屬的人、口頭文學等領域,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向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不斷延伸。在我國面臨著日益發展的經濟和不斷改善的居住環境,以文物管理為對象,從公共管理角度,研究文物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頗具意義。
【參考文獻】
[1] 閆曉宏.淺析文物管理工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人才資源開發,2016,02:86.
[2] 黃德凱.淺談如何加強文物管理工作[J].大眾文藝,2016,04:50.
[3] 路東升.新時期文物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6,13:126-127.
[4] 董強.張家港市文物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