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學生和教學中介是構成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在課堂中,這三者貌似彼此獨立,實則互相關聯。正是因為教師、學生和教學中介之間的互動才使得課堂教學時時發光、處處生輝。因此,教師只有聚焦課堂互動,才能實現教學共振,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淺探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各種互動過程。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互動;教學共振
課堂是教師、學生以及教學中介三位一體的。在課堂中,教師、學生與教學中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交互活動的。因此,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調節教師、學生以及教學中介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人機互動等互動現象,進而實現教學共振。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通過富有成效地開展形形色色的課堂教學互動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大幅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探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互動。
一、 師生互動——課堂互動之根本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師生互動,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互動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全面互動,教師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學生可以更好地彰顯自己的主體作用。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教師會引領學生朝著既定的課堂教學目標不斷邁進,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會節節攀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形式多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恰當靈活地選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二語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課的時候,在課堂中,筆者設計的師生互動活動如下:師問生答式互動。在引領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的時候,首先,筆者利用課件出示了問題:“在第一部分‘林教頭滄州遇舊知中對林沖和李小二相識經歷的插敘和林沖與李小二的對話描寫在情節上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學生思考之后進行了作答。最后,筆者進行了總結。師:“作用有三:其一,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其二,點明林沖與高俅的尖銳矛盾;其三,說明林、李的親密關系,為李小二感恩圖報埋下伏筆。”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互動。通過師生互動,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 生生互動——課堂互動之重點
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生生互動,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才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以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的。毋庸置疑,這些課堂教學活動必須是教師在深入細致地挖掘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心智水平等精心設計的。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會朝著清晰明確的活動目標互相協作、共同努力、全面互動。如此一來,課堂教學目標也就會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達成。
再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課為例,小組討論交流是這一課中的生生互動活動之一。在文本探究環節,筆者要求每個學習小組根據本文情節劃分段落層次并給每一部分擬一個小標題。學習小組在相互討論與彼此交流之后,擬出了小標題,分別是:林教頭滄州遇舊知;陸虞侯密謀害林沖;林教頭接管草料場;林教頭殺敵山神廟。
學生在興致勃勃地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了富有成效的互動。課堂教學的目標也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順利達成了。
三、 人機互動——課堂互動之新徑
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交互式一體機已經逐漸成為了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中介。因此,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已經不再僅僅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了,還包括人機互動,即教師、學生與交互式一體機之間的互動。人機互動是信息技術背景下,課堂教學中一種嶄新的互動方式。基于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交互式一體機的作用,開展一些富有成效的人機互動教學活動,借此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的過程就是人機互動的過程。學生在交互式一體機上面完成各種練習的過程也是人機活動的過程。
在教師的巧妙設計下,教師與交互式一體機,學生與交互式一體機都進行了全面的互動。在這樣的人機互動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全新教育理念,潛心設計異彩紛呈的師生互動活動,借助異彩紛呈的師生互動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生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體,用心設計別開生面的生生互動活動,憑借別開生面的生生互動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充分利用交互式一體機這一教學中介,精心設計富有成效的人機互動活動,依靠富有成效的人機活動活動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而言之,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聚焦課堂互動,實現教學共振,進而大幅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馬志偉.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互動教學方法的探究.[J].青春歲月,2011,(14):84.
[2]吳洪.高中語文課堂互動教學研究[J].文教資料,2014,(14):32-33.
作者簡介:
馮毅,重慶市武隆區武隆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