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摘要:素質教育實施的深入促成以生為本施教的落實,形成向課堂要效率的教學新風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的調動和有效組織。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線,是學生學科習得和思維提升的抓手。在初中歷史實際教學中,可通過預先設計教學問題把教學內容串聯起來,推動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開展,調動思維,挖掘能力,形成歷史學科學習必備的閱讀、思索、分析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以生為本;提問教學;提問策略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在老師有效組織和引導下促成學生學科學習方法的形成,從而獲得知識、能力和學科的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已經改變“滿堂灌”的教學陳式,著力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通過問題探討、互動交流,指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根據學科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借助閱讀、思考、互動、答疑、質疑等途徑,讓學生從老師要我學、老師教我學,轉變為我“會學”,我“能學”,我“善學”。這需要我們激起學生有效閱讀、有效參與課堂、有效提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獲得歷史學習能力和素養的提高。
一、 設計問題情境,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導入是課堂有效開展的重要一環,是學生能夠將課前預習的困惑形成再次閱讀和深入思考的推進器。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而言,我們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興趣,積極思考,推進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如在《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復習以前的知識來導入課文,可以問學生:上學期我們的歷史學習到什么地方,大家還記得嗎?這樣的問題雖然簡單,但是可以點燃學生參與交流和復述回憶的興趣,學生們七嘴八舌的交流,可能會談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分立,也會談當時的民族交融。老師可以追問:歷史大趨勢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東晉開始我們的國家就處在分裂狀態,那么在什么時候、是誰統一了全國,他為什么能統一全國,他統一全國之后又做了什么,他的政權命運又是如何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里我們留白,讓學生們說出將要學習的內容。如此導入,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們也能大致的知道自主學習學習歷史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在導入問題的推動下形成學習的興趣和方向。
二、 圍繞中心問題,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我們的歷史教材是歷史的濃縮版、精華版,教材呈現的都是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或者概況,在編排、內容選擇和設計上都是貼近學生的,適合學生自主閱讀的。而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歷史現象和規律之間的關系是需要學生閱讀思考獲得。因此,我們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在運行問題探討教學活動時,就要精心思考和設計具有典型性、整體性,突出學習重、難點的中心問題。如在《百家爭鳴》這一內容知識比較凌亂、瑣碎,但在教學中可以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分析概括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我們在導入之后,可以讓學生簡要說說這一課,我們要學習哪些內容,怎么學習和掌握這些比較多且雜的內容呢?然后我們提出中心問題:這一框的題目是“百家爭鳴”,那么“百家”在我們教材中是哪幾家,他們有什么“爭鳴”(有什么的不同的思想表現)呢?相機指導學生,如何有條理的概括人物的相關方法,和學生交流用圖表、歸類等方式進行自學,在培養學生列表概括的能力基礎上提高他們歷史材料的閱讀質量和能力。這樣,學生們在老師的提問中,就獲得了歷史的學習方法。
當然,我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提前設計好表格并打印發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以“老子”這個人物為例,讓學生在自行閱讀教材,指導學生進行表格的完善并讓學生談談他們為什么思想不同,是什么原因出現差異的。而在學生對這些人物和思想把握之后,我們可以提出問題,這一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他們對后世有著怎樣的影響和意義?
三、 重視問題分解,訓練提升思維能力
我們教學預設要根據學生學習狀態、知識掌握和能力以及思維水平設計,但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會發現,我們提出的問題,學生在積極閱讀、思考之后可能還不得要領。因此,我們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材料的字面,結合歷史史實和背景等再去思考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對問題解決方法、方向的定位。如在《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由閱讀歷史詩作來感受歷史的問題,投影展示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讓學生說說杜甫這兩首詩分別寫了什么樣的社會現狀,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歷史認識?但是初中生對文言文理解不透,不能也不會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捕捉詩歌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如此,我們引導學生去分析詩歌的意思。然后,追問學生:“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早期國家治理的景象,那么,“國破”是什么時候的呢?在學生分析交流之后,我們明確是唐玄宗李隆基后期的。那么,分解之后,中心問題就呈現了:唐玄宗統治前后期變化巨大,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這樣的變化對社會和歷史帶來哪些影響和啟示呢?如此,學生能夠在解讀詩歌之后,興趣盎然地閱讀教材,發現其中的歷史事件、歷史影響和意義。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形成了對比學習的意識,獲得了借助歷史事件和發展去客觀的評判歷史人物,也能從歷史事件中獲得對歷史發展的認識;從而在思考中認識歷史、感悟歷史,獲得歷史學習的價值。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情,結合教學內容,有效設計教學流程,精妙精彩呈現學習內容的中心問題,通過合理而高效的提問、分解和追問,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歷史材料的能力,促成歷史思維水平的提升,從而獲得歷史學科學習的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心語.初中歷史課堂問題教學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2016(47).
[2]張穎.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設問[J].學周刊,2016(09).
作者簡介:
張姝,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外國語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