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作家沈從文的《邊城(節選)》,了解這篇文字的悲情色彩。
關鍵詞:《邊城(節選)》;蘇教版;高中語文
一、 案例背景
《邊城(節選)》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節選自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邊城》這篇小說曾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僅次于魯迅的小說《吶喊》,位居第二。有一次,筆者在教學《邊城(節選)》這篇課文的時候,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讓學生感受到了人物美、人性美、環境美和風俗美。正當筆者認為大功告成之際,突然,一個學生舉手發問:“老師,桃花源好美!美不勝收!可是,為什么這么美的桃花源竟然會以悲劇結尾呢?”這個問題讓筆者猝不及防,是啊!這么美的桃花源為何要以悲劇結尾?其實,此時此刻的筆者也不知情。于是,筆者只能不好意思地對學生說:“這個問題還需要同學們和教師一道深入思考。”
二、 案例主題
當再次教學《邊城(節選)》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已經對“這么美的桃花源為什么會以悲劇結尾”這個問題有了深入的思考。基于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筆者對教學《邊城(節選)》這篇課文有了新的思路,大致如下:筆者想要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讓學生感受到《邊城(節選)》這篇課文中的美中之悲,并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美中之悲才是悲中之最。
三、 案例描述
(一) 激趣引入,初讀,遇見“美”
在引領學生初讀課文之前,筆者在立足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筆者以談話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了《邊城》這部小說的大意。
師:“《邊城》這部小說以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文筆,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湘西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以船家少女翠翠的唯美愛情故事,情真意切地詮釋了人性的善良與美好。”
然后,筆者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形象直觀地介紹了美麗的沅江、善良的人們以及淳樸的風情等。
最后,筆者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去領略邊城之美。
學生通過自由閱讀,邊城之美盡收眼底。川湘交界之地的邊城小鎮,魅力無窮,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在自然風景如此優美的地方,姑娘翠翠好似美的化身,她對愛情的朦朧向往,表現出了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翠翠,集內在美和外在美于一體,猶如一曲湘西邊陲優美、天真、淳樸的歌謠……
【教師言簡意賅的談話,課件形象逼真的展示瞬間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濃厚興趣,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讀完了課文,遇見了邊城之美。】
(二) 深挖背景,再讀,嗅到“悲”
在聽完學生對邊城之美的贊嘆之后,筆者向學生有條不紊地展示了作者的成長背景和作品的創作背景。
作者成長背景: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鳳凰隸屬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鳳凰是一座景色旖旎、民風淳樸的美麗湘西小鎮。沈從文的童年是在美麗的鳳凰古城度過的。因此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淳樸的小鎮,清新的形象,沒有大都市的丑惡與殘忍。
作品創作背景:寫就《邊城》這部小說之時,正是作者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時候。時年,社會貌似和平,實則暗流涌動、動蕩不安。當時,一些有良知的中國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沈從文,自然也在思量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創作這部作品之目的在于希望通過描寫一個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鎮,為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出一條明路。
在讓學生了解到這些背景之后,筆者又指引學生再次閱讀了課文。通過再讀課文,學生略微嗅到了文章之中的悲情。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深入細致地挖掘了《邊城》這部小說的背景資料。借助這些背景資料,學生嗅到了文章的絲絲縷縷悲情之味。】
(三) 字斟句酌,品讀,感受“悲”
緊接著,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交流學習。筆者要求學生將自己感受到的悲情之處娓娓道來。
學生甲:主人公翠翠的人生是充滿著悲情色彩的。文中這樣寫道:“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見船開動時,于是銳聲喊著:‘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從這里可以看出孫女對爺爺的依賴,爺爺對孫女的疼愛。爺爺生前,翠翠的生活幸福美滿,爺爺去世后,翠翠的生活憂傷苦悶。
學生乙:淳樸的湘西民風是充滿著悲情色彩的。在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之中,湘西淳樸民風中的美好道德正在消失殆盡。如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本是兩情相悅的,但卻是“碾坊陪嫁,稀奇事嘞”。“碾坊”在當時是賺錢的工具,“碾坊陪嫁”無疑將世俗的金錢觀念帶入了湘西淳樸的民風之中。
……
【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字斟句酌品讀課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悲情色彩。美中之悲清晰顯現。】
四、 案例反思
(一) 深解文意離不開深挖背景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引領學生深挖各種背景資料,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邊城(節選)》這篇課文的悲情色彩。初讀課文,學生覺得美不勝收。深挖背景之后,再讀課文,文章的悲情色彩層層浮現。由此可見,深解文意離不開深挖背景。
(二) 細悟真情離不開細品文章
為了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章的悲情色彩,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深入地交流討論。在彼此的交流過程中,在細細地品讀過程中,文章的悲情色彩在人物美、人性美、環境美和風俗美等各種美麗的“面紗”下一一顯現。由此可見,細悟真情離不開細品文章。
作者簡介:
張紅兵,江蘇省南京市臨江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