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教育也在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而在這其中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更是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效。本文主要就高職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路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一、 引言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設計人才。因此,在實施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將職業技能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在充分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建立多元化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二、 以就業需求為基礎,設計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現代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專業結構的設計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而信息時代的來臨,更是為數字藝術、新媒體、設計管理等新興專業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因此,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模式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核心,確保學生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同時不斷地進行藝術設計專業結構的調整,加大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人才培養效率和質量的穩步提高。
三、 專業技能評價體系與社會化考核的緊密結合
隨著雙證制度的大力推行,不僅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同時也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這種全新的考試制度和方法的實施,在給予學生學習過程充分重視的同時,積極地組織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并取得國家勞動部門頒發的設計師職業資格證書,確保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后,可以按照相應的目標和計劃走向設計工作崗位。另外,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同時,還應該將其與計算機、英語應用能力水平的測試等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建立起統一完善的資格認證機制。
四、 加大與企業合作的力度,促進人才培養效率的提升
投入經費相對較少、辦學條件差是現階段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現象。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地發揮各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企業等資源才能在有效彌補教育資源不足的同時,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專業辦產業,以產業促專業的改革思路,加大與社會、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采取校企聯合的方式,在實現互利雙贏的基礎上,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穩步提升。積極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同時根據高職院校職業培養的目標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理論培訓機制,才能從根本上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
五、 多元化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建立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觀念。在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過程中,必須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和創新,才能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成績和效率的穩步提高,為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型應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將多元化理論作為專業建設和改革的核心,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與企業密切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方式豐富現有教學手段,引導和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發展的方向,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穩步提高的目的,而這種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也為全新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六、 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結構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技能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專業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則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大學生設計基礎能力的訓練力度。這一部分主要針對的是學生基本創造能力、設計思維能力、設計表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其次,加大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力度。這一部分則主要針對的是學生的圖形設計、制作、網頁的設計制作等幾方面的內容;最后,加大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力度。這一部分主要是對學生的設計準備、創意、設計表現等綜合技能進行全面的培訓,最終達到促進學生藝術設計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穩步提升的目標。雖然學生參加的實踐教學訓練層次非常的明顯,但是在不同層面中,都將學生的技術應用作為教學的核心,這種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促進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的重要手段。
七、 結束語
隨著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僅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教育教學手段不斷優化創新的過程中,也為技能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指出了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盧浩.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構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5.
[2]田穎拓.高職院校VI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以吉林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3,(05):140-141.
作者簡介:
陳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