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在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增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就應當轉變教學思路,優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切入點,進一步推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學,這不僅需要實現教學內容及課堂活動的生活化,更要確保學生能夠將學科內容轉化為生活化知識,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就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了細化闡述。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教學
一、 將教學內容與生活進行合理關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首先,小學教師應當在結合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及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找到教材內容與生活的契合點,增強二者之間的聯系。品德與生活課的教材知識點較為密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生活為主調,教材不僅以文字形式展開,圖片更是不可缺少的,并且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存在直接關聯。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更加深入的生活化學習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使學生能夠掌握知識要領及生活重心。
需要注意的是,品德與社會教學雖然應當以教材為依托,但是也不能對教材過于依賴,使教學內容過于局限,這就需要教師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其成為統一整體,對學生已經掌握的生活經驗進行優化利用,在對學生學習規律及學習需求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放大,使學生能夠對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深入理解及認知,這就能促使品德與社會課堂形成良好自主學習框架,學生不僅能夠在這一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更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確保其發展路線更加符合高標準要求,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鼓勵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生活能力。
二、 提升課堂活動的生活化指標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往往過于理想化,這就使得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標準,并且教學環節的局限性問題普遍較多。而新課程標準就針對這一缺陷做出了細化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教學目標也是圍繞學生能力培養為主流方向,從而在提升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方式進行高效學習,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尤其是小學生其年齡較小,思想意識也并不成熟,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太過于單調,機械,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引發學生的抵觸心理。因此,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深入課堂學習,自主體會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愛的陽光下》這節內容時,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初步了解教材內容,并對學習側重點做出重點標記。而后,將學生劃分到不同的小組中,讓他們對家人的愛及社會的愛進行討論,并以交流的形式交換對愛的不同理解。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后,教師需要讓學生將各個小組中形成的交流心得大膽的表達出來。當學生能夠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并以活動形式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并能形成自己獨特見解后,學習效果必然有所提升。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方式,將不同的愛以播放視頻等形式生動形象的展現到學生眼前,激發學生的感官意識,提高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質量。
三、 再現生活,實踐道德
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本的教學內容有著血肉的內在聯系,傳統“教教材”的書面方式不可取,而應該采取聯系生活的實踐教學方式。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只是將書本上的道理甚至只是文字“灌輸”給學生,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不僅根本無法達到課程所要求的教學目標,而且學生的能力和道德都得不到提升。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效果,需要我們充分的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有效銜接,使其形成統一的教學標準。
實踐出真知,學習者只有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才能學習生活,體會道德。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學生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互相交流,擴大他們的經驗,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模擬某種生活情境,如角色扮演、編故事等,在這種“準生活”模擬中學習。因此,在討論中,教師要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選舉班干部一定要從班級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有利于班級的進步和發展出發,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總之,必須有利于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既要讓教學走進孩子的生活,又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孩子。通過教學,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真實的生活當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能使我們的品德教學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體現生活的回歸,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參考文獻:
[1] 薛勇.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2);.
[2] 郭明.探討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中的應用[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