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永恒主題,教師進行的一切教學活動,不僅要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且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己任。課堂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與方法,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教學課堂的各個環節,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創新;開放式課堂教學;學法指導;創新意識和能力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永恒主題,教師進行的一切教學活動,不僅要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且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己任。因此,教師如何通過創新性的教學活動,逐步發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下面談談筆者在教學數學中嘗試創新教育的粗淺做法。
一、 營造創新氛圍,誘發學生創新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創新思維的能力的重要條件。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的源泉,是創新教育的核心。然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學習積極和主動性并不會自然形成,它取決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比如,在教小數的性質時,先在黑板上寫出3、30、300之類的一組數,提問誰能在第一個數的后面加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把三個量連起來,學生積極思考,討論發現3米=30分米=300厘米,或者3元=30角=300分,3=3.0=3.00等等。這樣創設情境,形成懸念,把學生引入到巧設問題情境中,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 改進教學方法,營造創新機會,培養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過程比結論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與時俱進,樹立調整和糾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角色和地位的理念,努力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歸納、總結;積極誘發學生的思維動機,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1. 實行教學民主,使學生敢于創新
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思想,切實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嘴巴。讓學生敢于質疑問題,以主人翁的精神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環境寬松化,是形成學生良好的心境,使之沒有焦慮,沒有壓抑,沒有恐懼參與學習的有效途徑。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思維敏捷,能夠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早在本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指出:“傳統的教育保守、刻板、缺乏創造性,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所以實行教學民主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開展合作學習,在合作討論中表現創新才能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是消極的接受。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則能較好的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討論和解答問題,通過互相討論,擺一擺,講一講,增強合作意識,使學生由學習上的對手變成伙伴,擴大了課堂信息交流的多向性,有利于激活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在教學中應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想說、想做、想知的欲望,進入“欲言又不能”的境界。如在教學“商不變的規律”時,教師先講“小兔分蘿卜”的故事:①兩只小兔分四個蘿卜,②8個蘿卜分給4只小兔,③40個蘿卜分給20只小兔。當第三次分蘿卜小灰兔很生氣,認為這么多的小兔分蘿卜,自己肯定分得很少,這是為什么呢?使學生產生了疑問,萌發了想知的欲望,為后面的合作學習、討論埋下了伏筆。又如,在教學“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時,有學生提出:“被除數÷商=除數……余數”,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結論,但看到全班學生疑惑的眼神,我不能指責和批評,就讓學生嘗試、驗證,得出正確結論,為學生提供民主、寬松的合作學習環境,保護學生探索欲望,為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創新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 滲透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創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1. 把握正確的教學觀。由于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似乎一提到“教學”,往往就被片面的理解為單純的教師“授課”,出現重教輕學現象,這是對教學的片面理解,應該正確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學法指導提到應有的高度。
2. 協調好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那么怎樣才能使主導與主體統一于教與學的活動中呢?這就需要通過學法指導來完成。教師的主導作用最成功的體現就是學法指導,而學法指導的結果,就是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提高。
3. 樹立教法服務于學法的觀念。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是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自覺主動和創造性地去掌握知識,提高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在研究學法的基礎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師的教更有效的服務于學生的學。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使學生會學,而不用老師教會。那種試圖通過學校教育而一勞永逸的把學生培養成全能人才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學校全方位的培養,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再創造,再發現,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課堂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與方法,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教學課堂的各個環節,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作者簡介:
楊金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干海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