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延霞
摘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認真聽講的被動模式,導致其在課堂上的主動提問性并不強,也影響了數學教學的開展與數學分析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學生主動提問的重要性和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數學;主動提問
數學對很多學生而言是一項不易攻克的難關,尤其是初中數學,相較小學數學在難度和邏輯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初中數學邏輯的抽象性和內容的復雜性更加劇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造成了一批學生對數學失去了信心和興趣,導致初中數學沒有掌握好,也連帶著高中數學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加強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方法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內容。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需要重點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提高對課堂的參與程度和對課堂問題的思考。
一、 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重要性
在新課標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動下,數學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重要的是獲取數學的邏輯思維分析方法,提高數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正確處理自身的角色和位置,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學生主動參與和提問,表示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有認真聆聽,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并且勇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主動提問,能夠更好地樹立數學知識體系,培養辯證思維和批判思維能力,同時激發創新和創造精神。
二、 初中數學課堂學生提問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從目前的課堂來看,學生的主動提問形勢并不樂觀。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已經習慣了課堂上就是認真聽講,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執行。由于傳統課堂上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和交流,所以學生不敢進行提問,課堂氣氛非常壓抑和沉悶。總體來看,影響學生主動提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學生對問題組織能力的缺乏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模式就是以老師作為最大的權威。整個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只有教師提問的時候,學生才會回答。很多教師把課堂當作自己的表演主場,滿堂灌,只注重于自己知識的講解,忽略了課堂上的問題提問。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失去了主動提問的能力,即使讓學生發問,很多學生也組織不好語言來描述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
(二) 學生缺乏提問的勇氣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暴風驟雨的青春期,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很多內心想法不愿與他人共享,很多學生也會礙于面子或者怕出丑而不敢提問。
(三) 教師對待提問的態度失當
在中國的傳統模式下,“尊師重道”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很多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是一種對教師的不夠尊重和對課堂的干擾。因此,對主動提問的學生進行壓制或者冷處理,也降低了學生對主動提問的積極性。
三、 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 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首先得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平等的課堂氛圍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平行線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考慮,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線的例子,思考一下他們都有什么特征。學生很快想到了生活中的斑馬線、階梯、火車軌道,還有很多家電,都有平行線的元素。有學生會進一步思考,并且提問為什么我們的生活中會有這么多平行線的設計,平行線都會在哪些幾何圖形中出現呢?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更能夠發揮自己的發散思維,主動提出相關的問題。
(二) 創設問題情境,以“教師問”引導“學生問”
大多數學生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課堂主動提問的次數和機會較少,一下子讓他們轉變恐怕很難適應。教師可以嘗試著先提出一些問題,通過問題情境打開學生的思路,進一步引發學生的主動提問。比如在學習數列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幾道尋找規律的數字題,1,4,9,16,( ),( ),…讓學生找出數字中的“通關密碼”,有趣的情境很快激起了學生的挑戰欲,積極尋找數字的規律,并進行填充。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對這一列數字還有沒有其他的認識。有的學生想到,我們要填的空,在這一列數字當中是比較靠前的,如果需要讓我們填寫第100個數字,難道我們要一直寫到第100個嗎?通過學生的主動思考提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數列的公式,講解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三) 利用易錯問題,在挫折矛盾中促進提問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逆向“逼問”,提供給學生一些易錯的問題或者難度較大的問題,在學生“受挫”時,反而會激發他們想要攻克問題的斗志,主動提出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疑問,更好地參與課堂。比如,在學習因式分解時,學生很容易運用之前學過的平方差公式,題目并沒有什么挑戰性,學生也進行得很順利。這時,老師可以拋給學生一道“煙霧彈”,比如讓學生分解“-4x2-y2”,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答案,有(2x+y)(2x-y),(2x+y)(2x+y),(2x-y)(2x-y)等。老師可以不急著回答,很快就會有同學發現以上答案的錯誤。一時間學生群情激奮,把所有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都報了出來,可是同學們很快又會驗證發現自己答案的錯誤。最終,會有同學發現,老師,這道題是不是不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學生才恍然大悟,原來不能分解啊。在同學們遭受了“挫折”之后,同學會主動提問,老師,什么樣的因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來分解?它們都有什么特征呢?除了之前學過的平方差公式,還有其他因式分解的方法嗎?學生主動將因式分解的特點和方式提出,并且熱情高漲。
參考文獻:
[1] 劉章瑜.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策略[J].經貿實踐,2015,(14):179.
[2] 趙娟.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實現途徑[J].亞太教育,2015,(12):76.
[3] 翟增鑫.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科技展望,2016,(6):00233.
[4] 路靜.自主提問,帶領學生展開主動的數學探究——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增強[J].學周刊,2016,(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