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祥
摘 要:在如今教育全面改革的大環境下,我國的教育環境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在實際的課程教育改革中也有很多教師對改革的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誤解,走入了教學的誤區。本文針對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誤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對策。
關鍵詞:教育改革;教學誤區;改善對策
一、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教育改革成為當前社會人們熱切關注的話題,我國的教育環境也隨之煥然一新,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新課程改革后的課程教育去除了許多陳舊教育觀念中的弊病,各大課程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新課改帶來的對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卻并沒有得到多么明顯的提高,這是因為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走進了誤區。
二、 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分析
1. 教學目的不明確
初中語文本就是內容非常具有包容性的一項學科,語文的教學內容包容性大,學生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忽視掉原本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而偏離學習的重點,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效率過慢等情況。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所起到的引導作用對于初中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手段,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一定要做好其引導作用。
那為什么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注意到了教學引導,并對學生實施了引導,學生的學習效率依舊提不起來呢?那是因為教師本身對教學目的不明確,已經偏離了語文教學最主要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只注重語文最基本知識點教學和文章的閱讀及理解,卻沒有注意到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以及對語文教育最主要的文化內涵的忽視。
語文的教學目的首先是要讓學生在語文的教學中了解自己國家的語言,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內涵,其次才是對學生基本知識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正確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的生活交流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中。
2. 忽視文章本義
因為新課程改革強調的“多元解讀”和“個性化閱讀”,導致教師將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重視文章的趣味性和美觀性而忽視了文章本身的意義,對在文章閱讀方面的教學采取讓學生自我發揮,自我理解的教學方法。初中學生的想象力無疑是有趣的和天馬行空有無數種可能的,然而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判斷觀,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理解是不是正確的,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學到的和文章本身所表達的意思不同的情況,導致了學生理解學習到的可能是錯誤的知識。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是非常危險的。
3. 重效率不重質量
重效率不重質量意思是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重視教學的效率而不重視其教學的質量,教師在對一篇文章進行講解時過于追求速度,沒有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往往淺嘗輒止。這種語文教學方式沒有很好的注意教學質量,僅僅是單純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都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三、 改善對策分析
1. 明確教學目的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在講解某一篇文章之前,教師需要先將本篇文章學習所要達到的目的告知學生,讓學生帶著目的進行具體內容的學習。比如在學習《春》這一篇文章時,教師便要明確學習此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春色的美,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仿寫練習,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明確教學目的至關重要,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困惑,當學生的困惑得不到解決時,其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會不佳,進而影響其學習結果。
2. 重視對文章本義的講解
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要強化對文章本義的講解,而不要將其重心放在揣摩作者的意圖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念。尤其是在學習古文時,要將重點放在具體的詞匯、句子和典故上,讓學生在掌握了具體的知識細節之后再向學生傳達文章的寓意。掌握文章本義對于語文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這主要是因為在對本義的學習中,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語言、詞匯,深化學生對語文表達特性的理解。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減少個性解讀與多元解讀的比重,強化對文章本義的重視,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去發現文章的趣味性和美學性。比如,在學習《背影》這一篇文章時,對于父親翻越月臺這一段的描述,教師在講解此部分內容時便要重視文章本來的意義,帶領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而不必對其進行多元化解讀。
四、 結語
為了改變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學目標,并在文章學習之前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在文章解讀時重視文章本義的講解并盡可能地多注重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華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及改善對策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8):118.
[2]朱春祥.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及改善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4,(35):37.
[3]商立.課改中語文教學出現的誤區及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0):126-127.
[4]龍國林.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石油教育,2005,(08):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