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隆
特色小鎮不需要表面的喧囂熱鬧,更不能成為一些企業自我營銷的噱頭,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內涵、實實在在的行動;更不需要勞民傷財,而是需要因地制宜。
“特色小鎮”概念的提出與發展已有3年。2014年10月,浙江提出“特色小鎮”概念。此后,特色小鎮在國內的發展以燎原之勢鋪開,政策出臺密度加大。目前為止,福建、重慶、甘肅等多個省市均已發布相關政策。
2016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約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同年10月,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由住建部公布,進入這份名單的127個小鎮由三部委共同認定。
2017年8月,住建部公布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及專家組對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的評審意見,并督促檢查第二批特色小鎮按照專家評審意見予以整改。住建部表示,將聯合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對已認定特色小鎮工作推進情況進行檢查。
一時間,金融小鎮、云棲小鎮、夢想小鎮、青瓷小鎮……依托各地自然和社會條件發展起來的特色小鎮,正以鮮明的產業形態、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茁壯成長。
新型城鎮化的鑰匙
“從理論上來講,特色小鎮的發展對于中國城鎮化建設有正面和積極的影響,這是中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說。
目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就是促進大中城市與小城鎮的協調發展。而發展“特色小鎮”正是探索科學推動小城鎮發展的方法之一。
201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市,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這是國家首次將“特色小城鎮”概念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它既是對特色小鎮建設的戰略肯定,也預示著特色小鎮在新時期的發展方向。
談及“特色小鎮”的內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賈若祥表示,特色小鎮是指與其他小鎮相比能夠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在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某些領域能夠體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強;要體現因地制宜,結合地方特點,發揮地域優勢,在此基礎上找到有生命力、有市場前景的產業,在城鎮基礎設施和建筑風貌方面與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相匹配,充分體現當地的風俗特點。
賈若祥強調,“特色小鎮”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推進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不能僅僅關注大中城市或城市群的發展,還要關注小城鎮的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云中也表示,建設特色小鎮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
劉云中進一步闡述,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要能夠傳承中華文明,建設特色小鎮就是要激活、釋放小城鎮的活力,為大量農村人口城鎮化提供體面的工作機會;同時,大量有特色的傳統村落、集鎮都需要保護或者需要實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建設特色小鎮也是留住鄉愁、留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路子;建設特色小鎮是完善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內容,國家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較為完整的城鎮體系,其中,小城鎮的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把小城鎮建設好了,才能更有效地吸納人口、緩解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矛盾,實現新型城鎮化。
自2014年發展至今,特色小鎮的發展確實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在遍地開花的特色城鎮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賈若祥直言,在可選余地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部分小城鎮建設往往本著“撿到籃子就是菜”的想法,很難對城鎮發展進行長遠的謀劃,甚至缺乏必要的規劃,造成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還存在填湖、削山、砍樹等破壞生態的現象。
重點在“特色”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告訴記者:“特色小鎮并不是過去那種行政意義上的城鎮,關鍵是要有特色。在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進程中,特色小鎮一定不僅僅是產業小鎮,而是宜居又宜業的綜合小鎮。但現在很多特色小鎮處于起步階段,還有一定差距?!?/p>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陳淮表示,特色小鎮是中國新型城鎮化一條必經之途,也是十九大提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國家政策也在助推特色小鎮的發展,然而雨后春筍般興起的小鎮由于同質化嚴重,大多沒有清晰的運營思路,或僅僅停留在跑馬圈地的層面。
如何找準自身的定位,避免“千鎮一面”、唱“空城計”,成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看來,所謂“特色”,就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征,找準產業定位,進行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功能。
7月10日,住建部下發了《關于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若干問題的通知》通知,著重對當前出現的特色小鎮“特色不特”問題提出了三大糾偏要求:一是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區;二是保持小鎮宜居尺度、不盲目蓋高樓;三是傳承小鎮傳統文化、不盲目搬襲外來文化。
賈若祥認為,為了保證“特色”,特色小鎮的建設應是“規劃先行”:一是要突出特色,以特興城。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一定要發揮小城鎮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就是小城鎮的最大特色,要通過充分發揮小城鎮的特色和長處,促進小城鎮做精、做專、做強。二是要以大帶小,聯動發展。小城鎮發展要和毗鄰的中大城市聯動起來,根據自身優勢積極承接毗鄰中大城市需要向外疏解的功能,通過借大城市的力和勢,促進小城鎮加快發展。三是要科學規劃,務實推進。小城鎮的建設要建立在科學規劃基礎上,要根據小城鎮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未來發展潛力,合理規劃小城鎮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用地規模,不能貪大求洋,更不能冒進。
“特色小鎮的建設目前還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應該首先選擇具備基本條件的小鎮著力建設?!眲⒃浦薪ㄗh,除了要找有一定的產業特色、與中心城市聯系較為方便的小鎮,又如有較為悠久歷史傳承、民族特點或者有較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小鎮,還要根據這些小鎮的特色進行規劃與建設。成熟一批,建設一批,不能著急趕進度,要盡可能地回避運動式的特色小鎮的干法。只有充分發揮出這些小鎮本來具有的特色,同時借鑒一些共性的、普遍適用的技術尤其是建筑節能、垃圾固廢處理技術,才能夠避免那些重復的、“千城一面”的建設。
核心是“產業”
有特色還不夠,因為“特色”并不代表小鎮建設沒有風險,不會失敗。李迅認為,世界上成功的特色小鎮都需要經過長時間沉淀,而小鎮失敗有可能是產業定位失當、只規劃不策劃、理論脫離現實、為文化而文化、做旅游無差異等。
劉云中曾強調,特色小鎮的施工建設只是開頭的一小步,后期的管理、維護和運營是重頭戲,不能相互割裂,造成資源浪費,要使特色小鎮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因此,在北京產城融合技術研究院院長胡柏看來,“發展特色小鎮,涵蓋內容豐富多元,但最核心的是產業”,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實現產鎮統籌和協調發展,促進從小鎮資源到小鎮產業,從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從小鎮經濟到小鎮發展,為特色小鎮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和支撐。
“要更好地推進特色小鎮,首先要以創意為先導,如果建設的起點不高、創意不新穎的話,如果想象力貼著地平線的話,這樣的特色小鎮恐怕建成之日就是落后之時?!北本┦形芯渴腋敝魅斡噻姺蛲瑯訌娬{了產業融合理念。
余鐘夫說,特色小鎮要以產業融合為精髓,究其本質是一種產業跟城鎮新的融合形式。
與此同時,因為與土地緊密關聯,特色小鎮建設“房地產化”備受警惕。在申報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過程中,以房地產為單一產業的小鎮被剝離。
據媒體報道,一些地區還存在借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的現象。在珠三角,某房地產企業借助“科技小鎮”概念推動產業地產,獲得地方政府大量土地資源支持;在長三角,一家房地產企業打算在大城市周邊打造標準化的“農業小鎮”:兩平方公里農業區配套一平方公里建筑區,計劃承載3萬人。
而那些高調進入的房企參與特色小鎮的開發面臨著前期資金投入量巨大,且回收周期長的難題,必須告別靠賣房盈利的高周轉模式,面向靠產業運營來收租金的、低周轉的長線路徑。
行業中,已有企業因把旅游項目房地產化運營而吃到苦果。無錫靈山旅游文化集團戰略合作伙伴、賽博旅游文創執行董事謝超透露,“七年前嘗試過像房企那樣走開發路線,在靈山拈花灣修了兩畝半的樣板示范間就嘗試賣房子,但是一年來賣出不到20套房,因為項目位置尷尬”。最后拈花灣項目放棄了賣房思維,按照旅游景點來運營才得以成功。
“要防止特色小鎮成為‘房地產小鎮,防止打著特色小鎮的旗號去掀起新一輪的房地產熱?!敝袊鞘泻托〕擎偢母锇l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多次呼吁。
動態監督與淘汰制
201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四部委印發《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么都往里裝,不能盲目把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戴上特色小鎮“帽子”。各地區應循序漸進發展“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不同類型特色小鎮。各地區要注重引入央企、國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為特色小鎮主要投資運營商,盡可能避免政府舉債建設進而加重債務包袱……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8年經濟工作中,更是提出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指出,這是特色小鎮一詞首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亮相,對于特色小鎮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他指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仍然要規范當頭,避免特色小鎮盲目發展、一哄而上。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說,特色小鎮建設正在經歷一個野蠻生長、快速擴張的過程。面對這種顯而易見的過熱情緒,相關職能部門發布指導意見、調高監管定調,可謂及時而必要。此舉在確保特色小鎮短期降溫的同時,也必將從長遠上推動其有序發展。
特色小鎮熱潮背后,重要推手之一是政府。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何正確定位角色的問題再一次擺在政府面前。
有專家認為,特色小鎮建設中政府不能主導,也沒有能力主導,應該是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政府不應有長官意志,不能人為地去確定指標和制定行政命令,而應創造條件,處理好管理和服務的關系。
劉志峰還建議,要有考核和退出機制。特色小鎮不能是一頂萬能帽子,戴上便萬事大吉。
2017年8月,浙江省對外發布的2016年度78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和培育對象考核結果顯示:平湖九龍山航空運動小鎮、梅山海洋金融小鎮等5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為降格小鎮,杭州灣花田小鎮、溫嶺泵業智造小鎮等6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為警告小鎮。
據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省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翁建榮介紹,上述11個小鎮被約談,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推進不力、建設滯后。一方面,降格小鎮和警告小鎮普遍存在有效投資不足、產出低效、創新乏力等問題。
事實上,諸如項目進展緩慢、功能融合不到位、市場運作不足、財政等指標收入為零等等,上述11家被約談的小鎮每家問題都不少。針對這些問題,翁建榮分析說,造成這些問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把握住特色小鎮“創業創新產業發展平臺”的定位,甚至是新瓶裝舊酒,把小鎮和工業園相混淆。
浙江省對特色小鎮的動態監督與淘汰制,曾引起業內的廣泛關注,不少專家表示這值得國家級特色小鎮和各省份在特色小鎮創建中借鑒。
翁建榮還說,特色小鎮如果沒有科技投入,沒有科技型企業的帶動,沒有高端人才的集聚,要想培育新動能,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建成創業創新產業發展平臺,那就是一句空話。
正如住建部所不斷強調的,特色小鎮不需要表面的喧囂熱鬧,更不能成為一些企業自我營銷的噱頭,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內涵、實實在在的行動;更不需要勞民傷財,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相關地方和企業務必要克服浮躁、急躁情緒和急功近利思想,堅持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崇尚品質,把特色小鎮真正建設成為傳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