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制度應該跟上,系統應該跟上,配套措施更應該跟上,要讓“電子身份”在推廣的路上暢通無阻,并且真正服務于每一個需要的人,還須多方努力。
出門只帶一部手機就能夠證明“我就是我”的時代終于來了。2017年12月25日,隨著廣州第一張“微信身份證網上應用憑證”的簽發,人們期待已久的“電子身份證”成為現實。“電子身份證”能夠為線上、線下政務服務以及旅館業登記、物流寄遞等實名制應用場景提供國家法定證件及身份認證服務。該證首先在廣東試點,隨后將向全國推廣。
科技改變生活,“電子身份證”的出現讓生活多了安心與便捷,給不少人帶來了驚喜,推出僅僅一天多時間就有3萬多人辦理,足以說明人們的熱情。“通俗來說,電子身份證就是身份證的網絡版或電子版,公民可以將自己獨一無二的電子身份證放進微信卡包里,用虛擬的卡代替實體的卡,出門時只需要帶一部手機,在需要出示身份證的地方,只要拿起手機,配合‘刷臉,就可以證明‘我就是我。”負責辦理相關業務的一位警官如此解釋道。乘高鐵、坐飛機、住酒店,去職能部門辦各種業務……生活中,我們的很多事情都離不開身份證,但與此同時,如何有效證明自己的身份以及如何保證個人身份信息不泄露這兩大問題卻一直沒能夠真正得到解決,于是就出現了無法證明“我就是我”的尷尬,個人信息“裸奔”也頗令人擔憂。
有了“電子身份證”,我們可以不用再帶著實體身份證滿處跑,不用再擔心辦理業務時沒帶證而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也無需再留存身份證復印件。更重要的是,在“電子身份證”的使用中,酒店等商業機構只能夠收到公安機關出具的驗證結果,卻看不到公民個人的詳細信息,這大大減少了信息泄露以及被盜用的風險,也有效保護了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手機丟了怎么辦?”據介紹,公民可以通過重設身份證8位密碼讓原先的“電子身份證”失效。
由此看來,“電子身份證”有著太多推廣的理由。然而問題也來了:在它的推進過程中,各地政府部門和商業機構的響應程度有多高?可能會有一些人因為嫌麻煩而不愿接受新鮮事物,可能會有一些人因為自身既得利益而人為設置阻礙,例如一些公共服務部門開展身份證復印業務往往是高價復印,還絕對壟斷、僅此一家,接受“電子身份證”就等于斷了這處利潤豐厚的財源,勢必會招致一些人的反對。還看到過一個例子,北京2016年啟動交強險電子保單試點,不再統一印制和簽發紙質保單和交強險標志。然而,盡管電子保單和紙質保單法律效力相同,很多外地交警卻仍以“未貼車險標志”為由開出罰單。以此類推,“電子身份證”會不會因為沒有明文的推廣規定而被一些行政部門、商業機構拒絕呢?
“電子身份證”要想全面推廣,還須多方努力。首先,制度應該跟上, “電子身份證”要達到一定的量才能促使相關單位積極應用。其次,系統應該跟上,比如相關商業機構和職能部門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能夠搭建一個高效而完善的網上辦事系統來與“電子身份證”相銜接。第三,配套措施應該跟上,例如在實體和電子身份證并行的情況下如何保證相關服務措施,在為“電子身份證”叫好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其中的不便利,比如很多不能夠熟練操作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一些事情該如何辦理?比如原先把身份證交給別人委托對方辦事,現在由于需要人臉識別,所有的事情是否都需要親力親為?有必要在推廣“電子身份證”的同時,保證用實體身份證辦事的權利,只有想到這些,做好制度、系統及配套措施方面的全面保證,才能讓“電子身份”在推廣的路上暢通無阻,并且真正服務于每一個需要的人。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