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靳晶
“黃石的根基在工業,優勢在工業,希望和出路也在工業。”面對轉型升級這一時代命題,黃石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進一步強化“工業第一”的理念,依靠工業發展實現了它的經濟新跨越。
相比吸人眼球的一線、“新一線”,這不是什么顯赫的大城市,只是一座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的普通港城——黃石。
提及它的名字,人們最先想到的通常是鐵礦、銅礦。當然,也會想起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他在這里創辦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揭開了中國近代重工業發展的序幕。
然而談論湖北,人們說得更多的是武漢。談論長江港口,人們提得更多的還是武漢。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緊傍武漢,黃石這個默默發展的城市在2017年有著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中國綠色GDP績效評估報告(2017年湖北卷)》顯示,黃石的綠色GDP上升28.92%,人均綠色GDP上升26.47%,綠色發展指數上升27.94%,位居湖北17個地市州綠色GDP、人均綠色GDP、綠色發展指數三項指標升幅排行榜第一名。
從工業重鎮到“最美工業旅游城市”,做足“工業強市”文章,打造最具“工業鄉愁”城市,在黃石看來,這是它的不二選擇。
工業:黃石的骨血與基因
從湖北鄂州沿長江直下,至江西九江瑞昌,這條一百多公里的地帶密集地分布著大量的銅礦、鐵礦、煤炭等資源,中國古代四大銅鏡鑄造中心之一鄂州、三千年礦冶古都黃石(大冶)、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礦冶遺址瑞昌銅陵、銅礦等均分布于此,因此稱之為“冶金走廊”。
黃石就位于這條冶金走廊的中間地帶。“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作為走廊中資源最富集、種類最多樣的城市,黃石擁有4大類64種礦藏,其品位之多、儲量之豐、品位之高、價值之大為國內少有、世界少見,素有“青銅古都”、“鋼鐵搖籃”、“礦冶之鄉”、“水泥故里”之美譽,更是中國古代和近現代冶金工業發展中冶金走廊上的明珠。
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黃石的發展打下了殷實的“家底”, 建國后,全國十大特鋼之一的大冶鋼廠、全國十大鐵礦之一的大冶鐵礦、全國三大水泥生產基地的華新水泥廠、全國六大銅礦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湖北省黃石煤炭礦務局等27個重點工業項目先后建立,成為黃石乃至全省工業的脊梁。
改革開放以來,黃石更是以其雄厚的工業基礎,一度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光環中大放異彩,一路書寫著“黃老二”的輝煌。歷史最高時期,黃石采掘業及其加工業生產總值占GDP總量的62%,整體經濟實力僅次于武漢,成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不過,進入21世紀后,歷史在這里拐了一個彎。隨著中國經濟改革越發深入,黃石原有的礦業生產實力開始顯現出短板。面對全球能源市場、鋼材市場和有色金屬市場的低迷,在資源逐漸枯竭的背景下,礦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果也在減弱。與此同時,省內宜昌、襄陽等市迅猛趕超。面對內外環境的巨變,黃石不僅失去了往昔工業名都的光環,被迫讓出了其坐了幾十年的湖北“老二”的交椅,甚至陷入了發展困境。產業結構不合理,失業率增加,環境污染……曾引以為傲的黃石工業,在全域競爭中成為黃石轉型之痛、升級之痛、發展之痛。
早轉,柳暗花明;不轉,山窮水盡。作為一個資源型工業城市,黃石對自己的命運有著清晰而堅定的認識。
藍圖繪就,號角吹響
“黃石的根基在工業,優勢在工業,希望和出路也在工業。”面對轉型升級這一時代命題,黃石市委書記馬旭明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黃石要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要進一步強化“工業第一”的理念,依靠工業發展實現黃石經濟新跨越。
2017年8月2日,黃石市委十三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暨下半年經濟工作動員會隆重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黃石市委、黃石市人民政府關于堅持工業強市、加快趕超發展的決定》,制訂出臺了《工業強市趕超發展三年攻堅行動計劃》(下文簡稱《三年攻堅行動計劃》)。
“工業興則黃石興,工業強則黃石強。”此次會議標定了黃石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吹響了向新目標闊步前行的嘹亮號角。
根據《三年攻堅行動計劃》,到2020年,黃石將在2015年的基礎上實現“四個倍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倍增,突破1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倍增,突破4000億元;工業投資在2020年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300家,實現集群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水平、創新驅動水平和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就在此次會議召開前不久,2017年7月中旬,市委書記馬旭明和市長董衛民先后帶領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及部分市直部門負責人密集調研了長三角江陰市、嘉興市、上海松江區和長江中下游的蕪湖市、銅陵市、九江市。
“每一個調研城市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精挑細選之后決定的,為的就是找差距、學先進、謀發展。”馬旭明告訴《小康》記者,“這些城市,一部分是江蘇、上海、浙江的城市,它們本來就比較發達,并且都是靠工業發展創新成長起來的,通過向它們學習,我們更加堅定了走工業強市這條路的決心。另一部分是蕪湖、銅陵、九江這些當年向我們黃石學習并且慢慢超越了黃石的城市,通過與它們進行比較,我們反思自己,解放思想是最大的問題。”
一路觀摩,一路學習,一路交流,一路思考。馬旭明更加堅信,“加快工業發展是提升黃石城市競爭力的基礎,必須把工業強市作為黃石發展的首要任務。”
在他看來,堅持工業強市,黃石必須在“轉”字上下足功夫: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從企業單打獨斗向產業集群發展轉型、從原材料產品向中高端產品轉型、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超常規發展新興產業,做優做強傳統產業,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加速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一場關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硬仗”在黃石打響。
“黃石智造”盡顯風采
隨著機械手上下揮舞,一張張超薄電路板源源不斷從生產線上“流”下來。2017年11月29日,《小康》記者來到位于黃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黃金山工業新區的黃石滬士電子有限公司,在這里,生產車間一片忙碌景象。
據黃石滬士電子有限公司建廠執行處處長高劍輝介紹,該公司是黃石最早引進的臺資企業,主要從事單、雙面、多層及HDI高端印制電路板(PCB)研發設計及生產制造,客戶包括中興、華為、思科等諸多知名企業。2011年簽訂招商引資協議,2014年5月完成一期項目廠房建設,同年9月正式生產,“目前,企業的生產量已經趨于飽和,二期項目即將建成投產。”
為什么選擇黃石,高劍輝直言,撇開區位優勢不說,黃石的工業基礎十分深厚,在發展電子產業的相關配套產業方面得天獨厚,有利于企業的長久持續發展。
據悉,黃石PCB產業從無到有到強,短短數年便已躋身成為國內第三大PCB產業聚集區,目前,落戶黃石的相關企業已達30余家,總投資超過500億元,產業產能總規模超過2000萬平方米/年,一條完整的PCB產業鏈條正在強勢崛起。
PCB產業只是黃石工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C919國產大客機用的特鋼,神舟飛船、北斗衛星用的電纜,蘋果、三星手機外殼以及配件……上天入地,一批批“黃石智造”向世界展示著黃石工業的新實力。
為什么能成功?面對記者的疑問,馬旭明直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研發。這些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作為家喻戶曉的保健酒品牌,勁牌公司也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提及科技創新,勁牌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行政總監余敦文眉開眼笑。勁酒年銷售收入近百億,年均復合增長率長期保持兩位數,與企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密切相關。余敦文說,“勁牌年均研發費用占到銷售收入的2.5%以上,每年開展的產品、工藝、質量和基礎研究項目數量高達百余項。同時,企業還承建了湖北省保健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等10余項科技平臺;申報和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省重大科技專項等30余項各級科技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實用新型等專利100余項,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先進示范單位。”
企業創新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是重中之重。“黃石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始終把知識產權作為加快推進城市轉型和‘兩型社會建設核心要素和關鍵環節來抓,早在2012年便已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創建市驗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黃石市知識產權局局長張曉旭特別介紹了黃石知識產權評議工作的相關情況。
為進一步提高企業創新效率,降低產業發展風險,受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委托,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協助指導下,黃石市知識產權局2016年組織實施了黃石市電子信息產業知識產權評議項目。
項目結題后,黃石市知識產權局積極組織該產業領域的相關企業進行培訓,發布項目評議報告,為當地企業避免重復研究,形成科學有效的產業知識產權布局,增強核心競爭力指明了方向。
以知識產權評議項目做科學支撐,推動發展動能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黃石轉型發展成果也得到國家充分肯定。2017年4月,黃石成功獲批國家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值得注意的是,它也是湖北省唯一一個入選城市。
工業旅游,讓城市“更美”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建設宜居宜業城市是時代進步的重要標志。作為老工業城市,黃石曾在生態上有過很多“欠賬”,這里早些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形容黃石是“光灰的城市、水泥的馬路、饃飯的食堂”。意思是,黃石工廠多,空氣中都是,路上都是水和泥,并且人們生活比較艱苦,吃的就是饃和飯,沒有菜。
要發展,還是要綠色,這在很多地方看來都是一個難以決斷的選擇問題。而在黃石,生活在“光灰城市”的切身感受,對污染的深惡痛絕,使得轉向綠色發展成為上下一心的共識。
2013年,黃石人舉起生態大旗,奔跑起來。向污染企業宣戰,關停全部“五小”企業;關閉域內所有煤礦,筑造“零煤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拆除非法碼頭泊位;建立江河湖庫塘“五長”責任制,全面開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漬水、保供水、抓節水“五水共治”行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鋼鐵產能;重點污染源實現達標排放,在線自動監控系統;磁湖排污口全部截流;整理工礦廢棄地3萬多畝……在一系列生態轉型戰役中,黃石打了一場又一場勝仗。
“十二五”期間,黃石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了28.4,提前一年完成規劃目標,實現全域無“五小”企業,無生產性煤礦。
黃石人驚喜地發現,新冶鋼公司污水處理池中,20只黑天鵝怡然游弋;東貝公司廠前的廢水池中,嬉戲著五顏六色的金魚。與此同時,城市的山變青了,水變綠了。一個綠色的城市正在向人們走來。
不過,黃石并未就此止步,“玩轉”工業與生態,它是認真的。
“工業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是城市發展的根脈和靈魂;是歷史留給黃石寶貴的財富,更是黃石工業強市、趕超發展的工業實力和文化自信。工業旅游就是要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讓它們光彩奪目、熠熠生輝。”2017年11月27日—29日,磁湖湖畔,第二屆全國工業旅游創新大會暨“靈秀湖北”推介會啟幕,馬旭明向國人展示了黃石的城市發展新理念。
整合特色工業遺址資源,打造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等重點工業旅游項目,開通市內工業旅游專列,黃石將剛性的礦冶文化與柔性的生態環境無縫對接,取得了顯著效果。2017年前三季度,黃石全市接待游客1887.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5.4億元,“中國最美工業旅游城市”已成為黃石的一張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