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井長
摘要:高中物理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在高中教學學科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復雜的分類和多樣的公式使學生對其學習興趣低迷,繼而導致物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遲滯物理課程進展。因此,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針對相關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探討,通過實踐教學總結歸納,以期可以為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知識學習水平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學習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新興觀念和事物紛至沓來,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甚至對教師的物理教學起到了很大的阻礙。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與時俱進,積極探究新式教學方式方法,對實際教學進行改進和發展,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教學,力求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那么,哪些措施可以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 做好新課程導入,奠定良好課堂教學基礎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由于物理對學生來說,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因此一個良好的開端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要通過認真地研讀教材,總結內容,掌握物理知識的前后聯系,能夠游刃有余地運用物理知識進行教學,從而完成新課程的導入。學生也可以根據這種知識聯系和教師的教學藝術,緊跟教師教學思路,步步跟進,使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魯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質點和位移》的課程導入中,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需要學生理解質點和位移的概念,即1. 能夠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2. 了解位移和路程的區別。在質點概念的理解中,教師可以將學生之前學過的物體受力分析和物體運動過程加以對比,來為學生進行講解,即在對物體進行運動過程分析時,可以不考慮其形狀大小等因素,這時就可以將之視為質點;而在對物體進行實際受力分析時,則必須考慮物體的形狀大小和質量等因素,找出物體的中心和重心,這時的物體就不可視為質點。在位移教學中,為將其與路程進行區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來演示位移和路程: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的路線長度即為路程;而位移則只關注小明的位置變化,即家→學校兩點間的位置變化,是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通過前后知識的對比聯系,來引入新課程,不僅可以對學生的知識記憶起到鞏固作用,還可以使學生能夠順利進行新課程的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 設置趣味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
是人皆有惰性,試想,一個枯燥乏味的課堂如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呢?現代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科素質的培養,這就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性進行教學課程的設計,加入課堂情境教學,來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例如在《形變與彈力》一節中,在介紹常見的形變形式時,教師可以用我們現實生活中喝水用的礦泉水瓶和玻璃瓶來作為教學實例,來為學生進行形變的教學,教師:“我們平時在使用礦泉水瓶喝水時,用力擠壓礦泉水瓶,礦泉水瓶就會產生十分明顯的形變,如果我們用力擠壓玻璃瓶,能否直接看到玻璃瓶產生形變呢?”學生肯定會回答不能,“那么怎么才能看到玻璃瓶產生的形變呢?”,這時教師可以作出適當的引導,即:放大鏡和顯微鏡的放大作用和微觀事物宏觀化的觀點。通過這個深層次的問題和適當的引導來為學生建立一個趣味的思考環境,讓學生在其中開拓自己的思維,通過自己的想法來描述和表達,并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確認計劃的可行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會更加的深刻,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三、 營造物理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曾言:“居必擇鄉,游必就士”,一語道出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他認為良師益友和有利于學習的環境,可以使人遠邪近正,修身立德。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物理教學環境,對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良好物理環境的營造不僅僅體現于課上的學習氛圍,還應在課下和周邊環境中進行資源利用和改善,使學生居于此環境中,可以時刻關注物理,接受物理知識的熏陶,從而對課堂教學形成有效的輔助。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物理名人簡介的編寫,如赫茲、胡克、惠更斯、焦耳、安培等,將其主要貢獻用簡單語句進行描述并制作成框,在教師墻壁上進行懸掛,并定期更換;還可以在板報位置設置物理小知識版塊,通過學生自主收集生活中的物理應用實例和自己發現的解題小技巧等,并實現學生之間的輪流維護,通過這些方式方法的運用,使學生逐漸提升物理的自學能力,而且由于學生用自己的努力營造出的環境,會使得他們對此更為的珍惜,從而積極地進行保持和發展,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四、 加強物理課堂實踐,為學生建立物理應用觀念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在設置物理課堂教學時,需要考慮到這一點,并將學生的自我動手實踐引入課堂,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而引導學生的物理應用觀念,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摩擦力》一節中,教師可以設置課堂實驗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用較小的力拉木塊但保持木塊不動,并不斷緩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學生觀察彈簧秤的示數變化。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現象的描述為:隨著拉力的增大,彈簧秤的示數不斷增大。然后教師將之交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摩擦力的特點,讓學生在直觀的實驗觀察中對摩擦力進行了解,加以教師的從旁輔助,以達到物理教學的效果,從而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五、 結語
總而言之,提升物理教學有效性是現在教學中的一項主要任務,需要廣大的物理教師同心共力的來解決和完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以新課標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教學效果來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物理學習積極性,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正嚴.論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物理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J].物理教師,2007(06).
[2] 劉桂秋.有效教學概念新探——綜合有效教學觀之下的有效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8(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