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校在一個粵東山區的縣城,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占全校比例的13%,留守兒童的教育已成為我校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有較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原因使他們出現較多的成長問題,特別是在心理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容易產生自卑、悲觀、疑慮、妒嫉、逆反和極端等心理問題。
關鍵詞:心理;案例;兒童
解開留守兒童的心結,讓他們快樂地成長在藍天陽光下,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視的問題,且看幾個留守兒童個案:
個案1:一天中午,我剛到學校,班里的一個女孩小林跑過來撲在我懷里大哭,然后說出一句令我吃驚不已的話:“老師,我想離家出走。”我知道小林的父母現在在廣州打工,在上個星期還與他們通過電話。現在小林居住在姑姑家。平時小林在班里表現很文靜,成績中等,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是什么事讓一個文靜的小女孩出現這樣的想法?我一邊安慰她,一邊找原因:“發生了什么事,要離家出走?”她說:“我不想在這個家里呆下去了。”原來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姑父說了她一下,聽了后覺得這個不是自己的家,寄人籬下的感覺讓她覺得難受,就想離家出走。我首先與她說:“你心里有想法能與老師說這樣做是對的,說明你能向老師尋求幫助。但離家出走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不能遇到一點小事,就鬧著出走,成長的道路上還有許多比這事大得多的事。”放學后,我跟小林回家,見到了她的姑父,問起原因,他的姑父也愣了一下,中午沒發生什么呀?他想了想說:“中午吃飯的時候,小林挑吃,我說‘你這樣挑食是不行的,對你的身體沒好處。可能語氣狠了,但小林也沒說什么,繼續把飯吃完了呀。”小林把姑父的勸告誤認為警告,同時脆弱的心靈又想到父母遠在他鄉,想在外界尋求心靈的慰藉,便想到了離家出走。發生這件事后,我特別留意小林的心理變化,在主題班會上加強心理教育,讓其他同學多與小林交談,給小林看一些有益的書籍,開闊視野,同時在日常教育中與小林交流心里話,指導一些心理的調節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后的交談中,小林說:“老師,我知道人是在挫折中長大的,我會笑著面對它的考驗。”
個案2:小東是今年轉學來的學生,父母外出打工,一開始由外公外婆帶他,養成了非常驕縱的性格,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如果有人批評他,他馬上翻臉不認人,把東西亂扔,大吵大鬧,以至外公外婆怕他,不敢再帶他,推給了他的爺爺。與同學發生糾紛,問情況,他就會把過錯全推給別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錯。在課堂上,習慣大聲說話,如果點名批評,就露出很無奈的笑容說:“老師,真的很無聊呀。”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日常教學中,注意他的點滴進步,哪怕是回答正確一道簡單的問題,我都對他給予表揚,使他產生學習的興趣。在課余,我找他談話,總結一段時間的表現。我和他約定,每天發脾氣的次數不能多于五次,如果是五次了,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冷靜下來,因為次數已經用完。一個星期減少一次,直到不亂發脾氣。同時用校訊通每天與家長聯系,把學校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在家配合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小東發脾氣的次數逐漸減少了,同學們也漸漸與他親近,小東的性格也開朗了。
從以上的個案中可以看出:
一、 留守兒童的心理較一般兒童變化多
個案(1)的兒童是不開朗,孤僻;個案(2)的兒童則是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通過發脾氣、亂扔東西來發泄內心的恐慌。這些都是由于留守兒童一般都是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生活在一起,或委托其他親戚朋友監護,使孩子從小遠離父母,得不到父母的依靠,造成情感的缺失。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黑白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而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爺爺奶奶則管不夠,舍不得管,一味的順從,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他們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二、 教師是解開留守兒童心結的一把多功能“鑰匙”
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留守兒童的個性不是統一的,教師要經常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查找留守兒童心理癥結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把想說的話說出來,有重要或心里話可以向朋友或老師訴說,也可以用書信的方式講出困惑,這樣可以緩解學生的內心的孤單。同時,教師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自我發泄的方法,使他們在遇到煩惱時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也可以通過反饋來了解留守兒童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再把反饋的意見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很尊重、理解他們,從而不再受心理的防范,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排除心中的困惑。
三、 與家長溝通與協調是解開留守兒童心結不可缺少的一環
留守兒童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通過家訪,電話聯系、校訊通、微信、家長到校面談等多種方式,加強老師與家長的溝通與協調,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同時要求家庭多給孩子溫暖,共同做好轉化工作。如定期檢查孩子的作業;指導學習,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鼓勵。同時多抽時間與孩子交流,教給孩子一些生活常識,讓他們有一定的方法應對生活的困難。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電話交流溝通,并采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讓他們覺得父母就在身邊,讓他們的心靈得到安慰。三個個案中的留守兒童都是在老師與家長的密切配合下,使他們解開心結,融入班集體中,從而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快樂。
四、 學校是解開留守兒童心結的重要保障
留守兒童都是學齡兒童,在校時間占大部分。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可以為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為他們排除心理障礙,使他們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學校還可以組織留守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他們在活動培養互助、互學,學會與他人相處的方法。同時學校注重“家校共育”,指導、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讓留守兒童不僅在學校能得到重視,在家也能得到溫暖。
留守兒童的心理需要得到老師、同學、家長以及社會大眾的關心,幫助留守兒童解開心結,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笑迎人生中的一切挑戰。
作者簡介:
張瑞蓮,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