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著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對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與學習信心的增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學生在學前教育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計算知識,往往對計算題的學習興趣不濃,因此,在一年級計算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找到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營造“快樂學數學”的氛圍,讓學生在“趣”中學。
關鍵詞:“情”中激趣;“變”中生趣;“玩”中顯趣;“評”中享趣
一、 “情”中激趣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具有波動性和感染性。而積極的情感則能轉化為動力,這種動力又能激發學習興趣,推動學生有效地學習。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精神飽滿,樂于向上,寄情于生,寄情于教,讓“情”產生感染和激勵作用,讓“情”來撥動學生的心弦,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其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欣賞與尊重,進而引發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如筆者在教學“十幾減九”時,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投入13-9這一題的多樣化算法的探究,在師生問好時,轉變角色,真誠地稱呼學生為“小老師”。面對如此“厚遇”,學生情緒高昂,課堂中學生一聲聲“老師,我還有……”“老師,我想說……”將探究活動推向高潮,他們總結出多種計算方法:(1)13個圓片子,拿走9個,就剩下4個;(2)把13個圓片分成9和4兩部分;(3)把13分成10和3,10-9=1,1+3=4;(4)13-10=3,3+1=4;(5)因為13-10=3,所以13-9=4,等等。可以說,教師富有情感的投入,有如一道“催化劑”,拉近了師生間的心靈距離,增強了師生間的親和力,為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增強教學效果,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 “變”中生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教材的知識是“靜止”的,甚至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經能掌握,學生對此失去一定的新鮮感。針對這種矛盾,教師應發揮個人教學智慧,在“變”上做文章,即通過巧用教材,化“靜”為“動”,變枯燥的數學學習為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
如筆者在教學連法、連減時,針對“4+2+1”這一道題,我對教材做了創新性處理,創設了“蜜蜂采蜜”的情境。課始,隨著輕松優美的音樂,伴著教師風趣的旁白,幾位帶頭飾的蜜蜂扮演者分成三批,陸續“飛”進教室(4只+2只+1只)。突如其來的“表演”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抓住契機,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數學問題:①看到什么?②一共有幾只蜜蜂在采蜜?并加以解決(4+2+1=7);再針對“8-2-1”這一題,筆者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角色,用說或演的方式加以探究,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沒有絲毫的“疲倦”。這樣以“動態”的方式將抽象的知識變成學生能親身體驗到的東西,學生較好地經歷了數學知識,較好地理解了本課內容,并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 “玩”中顯趣
當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在“玩”中學,體現學習過程的活動化,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境,而游戲恰好為這種數學活動情境的創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為課堂增添了活力。
在低年級計算教學的練習課中,游戲的運用更為廣泛,諸如青蛙過河、巧編手勢、智力闖關、學唱兒歌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筆者在“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練習課上,便大膽拋開教材所準備的一些練習,放手讓同桌相互出題,以手勢表示出每道題得數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參與練習。學生個個表現踴躍,表現出十分的興趣,創造出很多不同的手勢,促進了個性化的學習。又如筆者在一節練習課上則用學唱兒歌做練習的游戲方式,也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游戲中讓同桌合作,兩人扮演小蜜蜂,邊出示數字卡片(如45和9),邊唱兒歌:“兩只小蜜蜂呀,飛到數學宮呀,飛呀,算呀,和是(54)呀,差是(36)呀。”同時,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對兒歌進行再創造,如“兩只小花貓呀,跑到數學宮呀,跑呀,算呀……”。這樣,把趣味游戲引入課堂,避免了練習課中舊飯重炒的乏味性,學生感到十分新鮮。
四、 “評”中享趣
“評”即評價,《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在評價的時候,我們應當意識到,不能以統一的標準衡量每一個學生,應以多樣化的手段和形式,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讓不同層次的孩子在評價中都能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本身的樂趣。
筆者在計算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在練習環節,教師讓同桌互相檢查,發現錯題用“\\”做個記號,訂正后再補上“”,這樣,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評價體驗時,教師總是用親切的口吻:“怎么樣?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來,表揚一下自己。” 有的學生自豪地對自己說:“我真棒!”,有的學生為自己寫了“優”字,也有為自己畫“★”的,甚至有的學生興奮得“耶、耶”直樂,對此,教師報以微微一笑,一同與其分享快樂。學生從自我評價中體驗到了樂趣,而在教師對他們的評價中更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筆者在“口算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練習課上,出示“45-8”讓一位學困生計算,經過數秒還沒算出得數,有的學生嘀咕道:“怎么這么慢。”這時,教師給予親切的鼓勵:“沒關系,老師相信你能行。”受老師鼓勵后,這位學生終于計算出得數。在言語交談中,我發現這位學生是利用100以內的數字表,從45開始倒著數出來的。教師靈機一動,把他的方法命名為“××走棋法”,接著筆者順水推舟,鼓勵每個人都來當“數學家”,“創立”自己的計算方法。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情緒十分高漲,他們總結了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在每種正確的計算方法上都寫上“××計算法”。這種激勵性的評價方式,使計算教學充滿人文氣息,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生動、主動、活潑的發展。
作者簡介:陳維現,小學高級教師,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福鼎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