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月平
摘 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社會”,不同的地域文化對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特別是幼兒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地域文化;教師文化素養;環境創設;主題活動;區域活動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睆娬{“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等。虞永平曾在《關于幼兒園課程的理想、構想、遐想》中指出:幼兒園課程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每個幼兒園都處在特定的自然、社會及文化中,都有自己的優勢資源,這些資源往往是幼兒感興趣的、也是最能引發幼兒主動學習的。
我園地處江南古鎮——震澤,在這里,歷史與現實、古老與時尚、外地文化與本地文化兼容并蓄:古樸的震澤街道、重要的文化遺產、聞名的家鄉特產……這一切都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為我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能讓幼兒從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氣息與價值,感受到家鄉文化的悠久歷史與博大精深。
一、 讓地域文化浸潤于教師文化素養中
當前,幼兒園都非常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價值觀,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然而卻普遍忽視了在價值觀中地域文化因素的滲透,影響了幼兒園的文化建設。如果教師自身傳統文化意識不強,那么在實踐教學工作中會孤立地去分析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而不善于從文化層面來整體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那么我們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就無法實現文化層面的升華。要改善幼兒教育中傳統文化傾向弱化、地域文化傳承不足的現狀,首先要對教師進行關于傳統文化內涵與核心價值的培訓與指導,只有當教師自身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把傳承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去履行,才能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轉變文化價值取向,對幼兒教育理念、課程選擇、教學工作進行更深入地分析與思考。
二、 讓地域文化浸潤于環境創設中
《規程》指出:為幼兒提供感受地域文化和表現地域文化的機會和條件,創設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環境,能讓幼兒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
我們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創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大環境。巧妙地利用園所大廳、長廊、樓梯、活動室的區角、墻面等,營造易于幼兒接受的富有震澤特色的地域環境。如在幼兒園大廳懸掛震澤的古今建筑,了解其發展史,在走廊墻壁畫上標志性建筑“慈云塔”“禹跡橋”等,也可在班級創設“家鄉特色小吃店”“民間藝術坊”等多個活動區,并提供本土材料供幼兒操作、體驗。其次,則根據幼兒認知、情感發展的特點及審美教育活動的形象性、情感性、實踐性等特點,將豐富的家鄉文化資源匯集起來,創建家鄉文化工作室。在這里,幼兒可以反復去感知、去體驗、去理解、去創作、去表達。
三、 讓地域文化浸潤于主題活動中
《指南》指出:要遵循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規律。主題活動是以主題為載體的綜合性教育,它不只關注幼兒認知的發展,更使幼兒認知、情感和身體各方面發展相互支持、相互增強,從而獲得均衡發展。主題的確立需要關注地域文化背景下兒童的現實生活,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應指向園所文化和兒童文化的共建。于是我們充分挖掘震澤傳統文化資源,關注幼兒感興趣的人和事,將生成與預成相結合,形成一系列園本主題活動。
如“旅游文化”主題。震澤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師儉堂、慈云寺、王錫闡等,以及風光獨特的自然景觀:堤塘運河、震澤公園等。這些風景名勝有著很高的教育價值,運用這一資源,結合藍本課程主題《我的家鄉》,通過審議、修改,進一步設計了園本主題活動《美麗的震澤》。通過帶領幼兒實地參觀,大帶小“我當小導游”活動以及繪畫展“美麗的震澤”等,將主題活動與當地地域文化相融合,對藍本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延伸,不僅完成了原有活動的預設目標,更是加深了幼兒對家鄉的認識,增進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而且活動內容也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更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四、 讓地域文化浸潤于區域活動中
《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區域活動就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探索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挖掘、利用本土資源,為幼兒創設探索、實踐、創造的自主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能夠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
如:震澤有著悠久的地域文化,家鄉的古建筑:“慈云塔”“師儉堂”“禹跡橋”等;新建筑:“頔塘橋”“陽光家園”等都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孩子們的建構區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據此,我們開展了以“家鄉的建筑”“家鄉的橋”“家鄉的弄堂”等為主題的建構游戲。將具有地方特色的古今建筑的照片貼于建構區供幼兒參照,并適時地帶領幼兒去現場參觀和感受建筑的宏偉氣魄與特征。既發展了孩子觀察、合作、創造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愛家鄉的情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針對幼兒教育中地域文化嚴重缺失的現象,我們只有提升幼兒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制定科學有效的本土化園本課程,創造幼兒需要、凸顯地域特色的幼兒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扭轉當前的不良狀態,實現良好的發展與升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虞永平.文化、民間藝術與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研究,2004,(1):3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