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樣的原則,選取樹德中學高二年級11個班(47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生涯發展任務量表》進行團體施測,探索高二學生生涯發展現狀。基于校情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生涯發展理論,開發適合本校高中生的生涯教育模式和生涯教育內容。從生涯教育領導機制、個體差異、實踐經驗探討生涯教育策略,并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高中生;生涯發展;生涯教育模式;校本研究
現代教育強調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和人生規劃能力,而高中階段又是青少年自我概念、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生涯探索的關鍵時期。因此隨著時代的迅速變化,積極的生涯發展觀、對環境的積極探索、生涯效能感的逐步形成等成為當代高中生生涯發展的重要任務。基于以上論述,本研究在結合我校高中生基本調研情況的基礎上,嘗試建構適合校情的生涯教育模式。
一、 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按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成都樹德中學高二年級470位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男生221名,女生249名,理科學生330人,文科學生140人。
(二) 研究工具
1. 自編生涯輔導課程課前調查問卷:該問卷由16個問題組成,分別調查學生生涯興趣、自我認識、升學信息、決策能力四個維度的內容。通過百分比例呈現現狀。
2. 高中生生涯發展任務評估問卷:該問卷由方曉義等人開發。題目要求被試評估自己目前完成該方面發展任務的現狀。問卷采取5點計分,從1“發展得很差”到5“發展得很好”。該問卷共17個題目,包括生涯探索、目標設定、求職技能和生涯準備四個維度。最后可計算各維度分或項目總均分,分數越高代表被試在該方面發展任務上發展得越好。
(三)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對照人口學變量進行差異性檢驗。
二、 結果
(一) 現狀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比較了解,比如:82.8%的學生認為比較了解自己的興趣,88.2%的學生比較了解自己的性格,68.4%的學生比較了解自己的能力。但同時,只有65.2%的學生知道自己想讀的大學,57.1%的學生了解過自己所喜歡的大學錄取情況,37.5%的學生知道自己適合的專業,40.7%的學生了解自己喜歡專業的錄取情況。僅有36.2%的學生關注社會對人才的需要,44.8%的學生了解自己喜歡的職業對從業者的要求但只有25.8%的學生在學校未開展生涯輔導課程前曾主動閱讀過有關生涯的書籍。從調查統計發現,學生對自我的探索有待進一步深入,對未來面臨的專業選擇、大學選擇、社會發展狀況、職業狀況的探索幾乎很少。
校本調查發現,學生具有初步生涯規劃意識,但生涯意識總體不高。在自我探索層面,高中生對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有較多的了解。結合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對應的大學、專業、職業認知欠缺。說明,自己內在和未來發展之間的聯結沒有建立起來,比較模糊。其次,高中生對社會發展需求、職場發展了解不夠,表現在行動力上自主生涯規劃的能力欠缺。
(二) 我校高中生生涯發展總體情況
采用《生涯發展任務量表》對外國語校區6個班,光華校區5個班共47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二學生生涯發展總平均分為3.54<3.62(全國常模水平,方曉義等),說明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生涯發展處于中等偏下。在各維度均分上最高是生涯探索維度,其次是目標設定和生涯準備,均分較低是求職技能。這可能與高中階段對求職技能教育相對較少有關。具體見下表。
調查研究還考察了性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對學生生涯發展的影響,發現生涯發展不存在顯著性別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生涯發展上差異不顯著,家庭所在地對學生生涯發展無明顯影響。
正是基于當前學生生涯發展的現狀,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要。我們思考后認為,構建學校生涯教育模式,并探索實際效能是有助于學生發展的。
三、 討論
(一)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模式建構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是從學校學生生涯發展現狀出發,以學生生涯發展特點為依據,以營造尊重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基礎,以培養個體生涯決定能力、選擇適當的生活方式、增進個人的幸福為導向,運用科學的調研方法,開設適合校園實際情況生涯理論課程、生涯實踐課程、生涯個體輔導、生涯主題班會、差異化生涯指導等教育模式、最終達到激發學生潛能、自我實現的教育目標。
1.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模式建構的內涵
針對我校的調查表明,學生生涯意識有待提高,認為生涯教育比較重要,但僅僅停留在意識層面,還沒有具體落實到對自我探索、對外界環境探索、對生涯規劃的行動層面。學生對社會職業、社會發展需求認識不足。基于這樣的現狀,學校生涯教育應提供學生探索自己興趣、能力、性格和探索外界環境(大學、企業、職業崗位等)的機會。
以學生生涯發展特點為依據。以往研究發現學業成績較好的個體,生涯發展水平越高,生涯成熟度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從學校教育層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業成績,從而促進學生生涯發展。作為高中生,學業生涯規劃顯得尤其重要。以營造尊重的校園文化為基礎。選擇的前提是了解自我,了解外在世界。學校生涯教育需要引導個體發現自我,尊重個體不同的興趣、不同的能力水平、不同的性格類型,個性化地教育指導。以培養個體生涯決定能力、選擇適當的生活方式、增進個人的幸福為導向。幸福感建立在個體能夠掌控自己的現在,積極適應不斷變化的未來。生涯教育首先要培養個體在面對生涯選擇時的決策能力,決策的前提是個體對自我和外界的清晰認知,并對自己的選擇承擔結果的負責態度,選擇適合個體發展的生活方式。以生涯發展取向的課程教育為主陣地。基于校本情況,學生生涯意識不足的現狀。在生涯意識層面,需要進行系統的通識教育,如自我知識的教育、生涯環境教育、生涯準備教育、生涯管理引導、生涯決策技能的訓練等。以生涯實踐課程為輔助。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走出校園,實踐性的探索顯得特別重要。以導師制為教育主要抓手。“導師制”就是以5~8人為一個小組,導師是小組成員生涯發展的具體指導者,與個體一同制定生涯發展規劃,解決生涯中面臨的問題。比如,怎樣制定符合自己的學業規劃策略,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和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差異性問題,大學選擇中父母期待的問題,感興趣的職業和未來社會需求的問題等等。導師制在差異性指導上比生涯實踐課程、生涯基礎課程更聚焦問題解決,作為生涯發展教育的補充具有現實重要性。具體生涯教育模式建構如下圖所示。
2.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模式建構的內容
基于以上內容,結合生涯發展理論,生涯建構理論和后現代生涯理論,針對自我探索、生涯探索、生涯管理三個維度的內容,采用體驗式生涯輔導課程模式進行建構。體驗式生涯輔導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多種情景,鼓勵學生主動獲得新的認知,在情感體驗中,內化教學效果。體驗式生涯輔導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的觀察、思考、認知和行動,將習得的觀念運用于真實的生涯世界,發展新的生涯態度和行為方式。生涯教育內容模式如下表所示:
(二)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策略
我校高中生生涯發展水平居于中等偏下,低于全國常模水平。要提高學生生涯發展水平,要促進生涯教育展開,學校應有一定的保障機制。學校生涯教育應該建立系統的領導機制,生涯輔導理念滲透到每一個教師,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而不僅僅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陣地,而是全員參與。其次,生涯教育有效結合學校德育,深入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深入學生社團,深入學生活動中間。最后,生涯教育應具備明確的輔導目標,對學生、對教師、對教學效果系統的評價機制。同時,保證專業化的師資力量,專門的上課時間。如此,有效的生涯教育才會對學生生涯發展產生更大影響。
基于校本研究的生涯教育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而深入。例如,新高考不分科,高中生生涯規劃又有怎樣的變化?生涯教育怎樣結合學生發展實際和大學招生錄取?怎樣兼顧從學生出發和從社會學角度出發?學生多元發展路徑指導模式、從實證研究到行動研究的檢測指標等都是未來校本研究中可能涉及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 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黃天中,吳先紅.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 肖夏.高中生生涯發展現狀及生涯教育的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楊偉,四川省成都樹德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