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澤標
摘 要: 在初中階段,歷史學科是學生的必修科目,所有學生都要學好這門學科,這是新課標對歷史學科的明確要求。但是,就目前來說,部分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不太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不了這門學科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太高,有的學生甚至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非常低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主動性受到嚴重影響。鑒于此,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出合適的方法和技巧,來改變這種尷尬的歷史教學局面,進而實現初中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方法;小組教學;問題教學;直觀教學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明確,學生學好初中歷史,對以后高中或后續的歷史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出有效教學的方法,從而增強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有效性、科學性,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來。那么,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來提升自身的教學效率呢?下面,我就結合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談談我的看法,希望為大家在以后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 采取小組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的知識程度和學習狀態,將本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遇到問題時,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討論,相同的結論進行保留,對不同的意見,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再次討論,從而達成一致意見,完成對某一問題的相同的感知。初中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習階段,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討論,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使學生的歷史文化修養得到綜合提升,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法國大革命》這一章節的時候,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理解這一章節的知識要點。學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對以下幾點內容在各自的小組中展開了激烈地討論:1. 法國大革命爆發在什么時候?2. 這場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 《人權宣言》的頒布對法國有什么樣的意義?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出相關的結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究熱情。
二、 采取問題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教學模式質疑思考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強調的是知識灌輸,靠的是死記硬背,重理論而輕實踐。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懂得教師教和學生學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沒有明顯的界限,教師要把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樣,教師應該將學生納入課堂學習這個整體,根據本節課的歷史知識點,向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多層次質疑設問,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和興趣,更好地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對這門學科進行學習,提高成績。例如,在向學生講《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的這一章節時,我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對這一節課知識點的思考,我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提出這幾個問題:1. 文藝復興首先在哪一個國家興起?2. 誰是文藝復興運動中的先驅?3. 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是什么?4. 新航路的開辟都有哪些國家參與其中?5.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都有哪些?根據我提出的這些問題,學生對本節課的歷史學科知識進行深刻地思考。這樣,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問題更好地學習歷史學科知識,從而促使學生的歷史素養朝著教師設計的方向縱深發展。
三、 采取直觀式教學方法,增強學習過程的形象直觀性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學科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想盡一切辦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夠融入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知識,促進學生歷史知識和技能的全面發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知和內化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模型展示或者多媒體教學等方式,使得歷史這門學科變得更加直觀,學生再學習起來比較容易,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動力和興趣,讓學生更快地喜歡上歷史這門學科,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和歷史文化素養,避免學生因枯燥抽象對歷史學科產生強烈的消極情緒,引導學生以飽滿愉悅的內心體驗積極地參與到歷史學習當中來,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學生歷史學習素養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追求歷史學科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更好地學習歷史這門學科,讓學生喜歡歷史、鉆研歷史、融入歷史,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作為一名教師要積極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動力和興趣,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來,從而確保教師優質高效地完成初中歷史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馮長運.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