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2018年9月,新修訂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頒布,這是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將有力促進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如何理順新時期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幫助公司更快適應新的監管要求和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環境,成為擺在上市公司董秘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使董秘更好的發揮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與其提高董秘的職級,不如完善相關制度,使其更好地履行工作職責,確保公司治理機制順利運轉。
當前,一些因素的存在阻礙了董秘發揮作用。一是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獨大現象,大股東往往對董事會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而董秘的聘任往往由董事會決定,這使董秘實際上受制于大股東,從而失去履職的獨立性。二是董秘職業化程度依然不足,相當數量的董秘是在被確定為董秘人選之后,才去證券交易所進行相關培訓,并經交易所考核之后由公司正式聘任。崗前培訓式的董秘任職制度,不利于董秘隊伍職業化水平的提高。為了使董秘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著手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解決董秘獨立性問題,可以先從董秘提名權入手。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已按照相關規則普遍建立了以獨立董事為主體的董事會提名委員會,由提名委員會提名董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公司大股東對董秘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提高董秘履職的獨立性。此外,作為輔助手段,要加強對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以及實際控制人的培訓教育,幫助其正確理解董秘工作的內涵,樹立正確的認識,自覺減少對董秘工作的非正常干預,給予董秘工作更多的尊重。
解決董秘職業化問題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新的董秘培訓體系,取代目前的崗前培訓體系。采取逐級培養、逐級考核的方式,使董秘經過長時間的培訓,掌握較為完整的履職技能。二是逐步推進董秘分級評價制度。通過分級評價制度,使董秘群體之間產生良性競爭,幫助董秘群體提升整體的職業素養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董秘人才市場。通過董秘人才市場,充分實現董秘人才供給和企業需求之間的有效銜接,幫助企業找到適合自身需求的董秘人才,使董秘的職業技能更好的服務與企業,實現董秘人才資源最優化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