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雅
【摘 要】多元化的養老模式是我國的老年產業的未來發展模式。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傳統的居家養老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老年人們的需要,但同時,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的發展卻并沒有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而加快。本文就是以這部分老年群體為研究對象,從政府福利化的角度,利用需求理論,對養老教育娛樂業展開一定的探討,提出相關的問題并站在筆者角度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多元化;老人需求;政府福利化;文娛產業;旅游產業
多元化的養老模式,是實現老有所養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發展多元化養老模式要從可行性和現實性考慮;另一方面,發展多元化養老模式對我國在旅游等各個方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常可觀。多年來,我國一直在致力于解決退休老人的養老問題,但最多只是在收入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基本實現養老保障,居家養老占大多數。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匱乏,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若推行多元化養老模式毫無疑問是可以拓展老年人服務產業的經濟鏈條,帶動經濟的發展便會多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從而吸引大量人口就業,解決我國一直存在到失業和促進就業問題。在解決養老問題的同時,帶動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力資源的開發,實現此條產業鏈發展的直接動力。銀發浪潮的來襲,不僅會給給我國旅游教育等產業一個發展的機會,也會喚醒生機勃勃的制造業,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早有調查顯示,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退休金比較豐厚的老年人大多數是非常有年輕態的,對于旅游或者繼續教育這樣的形式來實現多元養老。但我國現有的提供教育類養老服務的機構有限,雖然價格較低,但招收條件較高,難以滿足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這就會形成旅游加養老的旅居養老模式,近年來國家在此方面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趁著銀發產業的興起,逐步滿足自己的養老需求。
一、現存問題
(一)我國現有的教育等娛樂多元養老產業,仍然處于萌芽和探索階段
當前,老年文化教育基本上是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運轉,尚屬于社會公益性事業的范疇,各地的老年大學一般設在相關政府機關方便來方便管理,并且一般只限定于較為發達的城市。但作為產業來講,仍然處于萌芽和不斷探索階段。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2個方面:一是認識“缺陷”。很多企業都認為老年產業投入大、風險高、資金回收周期長、回報低,從而采取保守的觀望態度,也許也是因為政府在養老這方面的福利政策并沒有讓企業家認識到投資前景,這也制約了多元養老產業的發展。二是政策“不到位”。政府只有原則性的政策,在老年文化產業所涉及到的生產、流通、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少了配套性的政策支持。政策的支持是企業前進的支撐,現有的國家品牌國家造的口號宣傳效果到位,但發展的涉及領域卻并不像宣傳效果那樣廣泛,幫扶的政策是促進企業再創新的源源動力,。教育產業為例,不論是國家承辦或是企業私營的養老教育產業,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養老機構在教育方面雖然制定相關的教育簡章、培養機制,但真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很少,老年人在長期堅持性上較差,據調查顯示:60%的老年人根據自己家庭及身體原因,常常在受教育方面沒有做到堅持或正真正學有所得,大多數只是抱著試玩心態。
(二)老年服務與養老精神產品、體閑文化產品偏少,產品質量有待改善
目前城市老年人體閑娛樂的場所主要在家庭、公園和街道旁。一些老人以晚間散步、下棋等娛樂方式來實現放松和出行,在兒女忙于工作的情況下,會產生孤獨的情感。因為適應老人生理、心理特點的體閑娛樂場所偏少,社區雖設有活動場所,但畢竟還是人多,滿足率低,對于比較小的城市更是缺乏老年人活動室和體育場所,智能手機的普遍推行確實解決了老年人看到年輕人玩的好而想擁有的從眾心理,但是功能軟件的繁瑣卻讓老年人只能學會其中的一二,并不能夠靈活運用,而且在智能手機的影響下,老年中也會出現“低頭族”現象,這會讓老年人邁不開腿,而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發展,低質量的老年機卻也滿足不了老年人的根本需求。現在的老年人接受年輕人的娛樂模式較慢,同時老年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的產品普遍稀缺,也許會增加老年人患抑郁癥等疾病的風險。精神產品和文化產品,是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重要必需品,產品的缺失,從需求角度講,當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趕不上社會的供給度時,會造成幸福指數偏低,在養老方面沒有夠做到福利最大化。
二、解決辦法
(一)加強宣傳養老產業,改變傳統觀念
加強宣傳養老產業重要性和必要性,從社會上認識到老年人是社會的財富,在企業家認為養老產業是朝陽產業,具有遠大的發展前景,適當的養老經濟支出是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增加老年人參與社會的程度,創新養老模式,宣傳推進旅居養老模式,從而提高養老質量。在老年人自身方面,再提高安全消費意識的同時,改變老年人傳統消費觀念,引導老年人積極消費,理智消費,有長遠的投資眼光和年輕化的心理,增強老年人的社會歸屬感。建議可以從公益廣告和養老產品上的宣傳廣告上做到聯合宣傳,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也可以在相關企業職工的教育宣傳上,鼓勵自家老人轉換養老模式,從而在帶動其他老人,讓老年人在享受必須的養老服務的同時,改變消費觀念,促進老年人走出去、多學習的養老模式,不僅有益于身體,也有益于心理。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相關法規制度
通過國家立法,用法律法規的形式確保養老產業發展的規范性和可持續性,實現養老產業的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現有與養老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國情國力、養老文化、老年人口的需求和現狀,逐漸明確具體地規定養老產業的地位,政府、家庭承擔相應的責任,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在參與養老產業的政策的同時也對其進行監管,在實踐中不斷改進,確保我國養老產品、養老服務和養老產業鏈的多元健康發展。可以制定養老產品、養老服務、養老產業相關的法律規定或細則,在社會保障發展的同時兼顧經濟效應具體落實到層層階級和條條細則,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養老產業條例,并出臺相關監督措施,對養老產業加大監督力度,完善監管機制。目前養老服務的企業并不是太多,養老服務也不是很完善,并沒有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許是企業并沒有看到足夠的優惠政策和遠期期望,所以適當的優惠政策是打開養老產業鏈的重要鑰匙。
(三)優化養老服務設計,滿足老年群體的特殊需求
未來的社會發展終究是走向更完善更高的精神領域,所以設計一項更高層次的養老服務是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要求也是順應時代的發展。以機構養老教育產業為例,每位老人的興趣愛好點不同,或者自身退休前的條件不同,會導致一部分老人拒在正式教育產業門外,可以設計一項相對于不同社區養老更正式的教育培訓班,通過上課制,滿足老人們的內心歸屬感,并設計特殊課題,老人不僅可以使學生也可以是培訓者本人。促進發展養老產業不僅是朝陽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同時也是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這樣的方式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并且充分利用了老人們的人力資源再利用,從心理和經濟角度,無疑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 黃清峰.中國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問題初探[J].長江論壇,2016.
[2] 張新生,王劍鋒,張靜.我國養老產業轉型和優化發展的思考[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3] 伍芷蕾.政策網絡視角下養老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發展——以廣州為例[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8.
[4] 楊博維,薛曉.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思考與對策[J].天府新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