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圖書館理念和技術以不能滿足當下環境的需求,如何將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和讀者服務與互聯網相結合,成為了當下圖書館界研究的熱門話題。本文對“互聯網 +”時代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工作進行研究,為圖書館在新環境下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互聯網+;資源建設;讀者服務
1 引言
自2012年“互聯網+”理念在國內提出后,互聯網已嵌入到各行各業成為行業進步的驅動力量,圖書館行業也融入了“互聯網 +”時代。作為中國傳統行業與現代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新經濟,“互聯網+”如今正在快速崛起,成為應用實踐、信息領域及科學研究的熱點。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發展帶動了新時代的到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與轉型發展正面臨重要困難,作為重要知識基礎設施工程,擔負著全國閱讀推廣的重要任務,怎樣在“互聯網+”時代下轉型,并結合新時代進行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成為當下圖書館學者的研究熱點。
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迎來“互聯網 +”時代使得讀者的學習閱讀方式也不僅局限于圖書館與學校,可以通過電子設備、移動客戶端等方式獲取知識,其形式多樣化且知識范圍廣泛化。在“互聯網 +”時代下,圖書館不僅需要改變其技術與內容,更需要創新思想理想,將圖書館業務同互聯網相結合,通過新形式增加讀者數量,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促進圖書館的進步與發展[1]。
2 相關概念簡述
“互聯網+”理念是在2012年由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提出,他指出“在未來,“互聯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服務工具,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全網跨平臺用戶的模式是統一的,相輔相成,也是未來發展的基礎。”[2]
目前“互聯網+”正處于初級階段,其含義就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并運用互聯網的平臺,將各個行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創建出新的資源生態體系。結合現在新型技術,“互聯網+”可被更新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將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站在用戶角度,最大限度迎合用戶需求。
“互聯網+”具有五大鮮明特點,第一,“互聯網+”中的“+”代表跨界,具有跨界融合的明顯特征,其融合就會提高開放度與適應性,將生活中各行各業與互聯網平臺相融合,創造新的價值;第二,“互聯網+”具有創新動力的特點,“互聯網+”將各方面資源相融合,創新發展新平臺新空間,從而實現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開發創新的有機統一和共同發展;第三,互聯網將事物結構進行改變,具有重置結構的特點,對事物蘊含的原有元素進行重置,重新創建新的管理模式;第四,“互聯網+”主要體現以人為本,尊重人性,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其注重對人性的尊重、敬畏;第五,“互聯網+”提供了一個開放生態的環境,讓各行業以開放心態去創新發展。因此“互聯網+”是當下時代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3 時代讀者行為分析
網絡的發展使得電子設備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讀者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就可獲得自己所需的資源。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數字革命以迅疾之勢顛覆著傳統的媒體形式,具有高度互聯功能的移動設備還在不斷增加,讀者可以借助這些電子設備不受空間限制在任何地方開展閱讀活動,甚至若沒有了這些設備,用戶會產生焦慮。互聯網的發展導致傳統紙質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讀者的閱讀習慣改變,知識的傳播途徑也隨之改變,電子資源的閱讀量不斷增長,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工作重心逐步向數字資源建設轉變,且比重日益劇增。
“互聯網+”時代下,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并存,信息可通過不用的平臺傳播,而用戶并不注重信息的表達形式與來源,更傾向于信息承載的內容。信息在各種智能終端大面積及時傳播時,其傳遞的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還有許多衍生信息比如文字、圖片、視頻、品評等,在讀者閱覽的同時可以同步分享。
借助互聯網,讀者的閱讀特征呈現為碎片化、淺閱讀。首先讀者在閱讀互聯網上的信息時,往往利用空閑時間,例如等車、排隊等零散時間;其次,讀者運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的信息呈現零碎化特點,讀者從信息中吸取的知識較少,因此為適應讀者需求這些信息常為短小精悍[3]。
4 “互聯網+”時代的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
4.1 結合“互聯網+”思想創建圖書館平臺
“互聯網+”體現在圖書館中,主要表現為立體化展示資源、聚焦用戶體驗、信息獲取的實時性、信息資源的挖掘等。傳統的圖書館其服務單一,但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可將一切資源有效連接起來,不僅實現信息本身的價值,還能挖掘出其自身隱藏的知識。立體化展示資源主要體現在,信息資源包含的所有知識節點間都可能因為各種關聯而得到彼此間的鏈接,展現了信息資源無邊界的特點。通過瀏覽閱讀數字化信息,讀者可以開括思維,打開思想維度,切入到更深的層次中,在立體化的信息世界里,快速地獲取更多的衍生資源。
圖書館需結合“互聯網+”思想,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先進理念促進圖書館的有效發展,為讀者搭建起文化資源傳播、信息共享的有效平臺,在建設實體館的基礎之上,加強特色化資源的建立,保證資源的作用和價值都能充分發揮,以此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性發展。各地區可根據當地特色與實際情況,結合互聯網特色,將數字化充分引入,從而實現服務工作的網絡化發展。
4.2 拓展“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服務內容
當下科技不斷進步,更體現出知識發展的重要性,信息的獲取與共享成為知識發展的必要基礎,面對新技術發展與讀者用戶需求的變化,圖書館轉型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4]。圖書館的服務需逐漸過渡到“ 以知識組織與服務為主”,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意識,將圖書館中的資源作為基礎條件,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分析,將其中隱含的知識或知識間隱藏的聯系挖掘出來,并將資源共享,這樣不僅實現了資源有組織的利用,還為讀者的學習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圖書館可根據現有的讀者與資源,挖掘其存在的聯系,再根據挖掘后得到的知識定向制定相應的服務方式,從而推進圖書館的發展。
4.3 “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資源建設轉型
信息時代的發展,使得紙質圖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此時,圖書館應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特點,積極應對當下挑戰,對圖書館的資源建設進行適當轉型調整,要重視新時代的發展情況,堅持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并重的思想,逐步發展電子資源,從而促進數字資源的發展。
圖書館中的學科發展始終是圖書館發展的中心,同樣,在“互聯網+”時代下,學科發展依舊是圖書館讀者服務的重心,因此,在新時代的環境下,圖書館要實現從傳統圖書館向全媒體復合型圖書館轉型,優化傳統閱讀服務、加強數字閱讀體驗,根據圖書館館藏資源設置,建設與其相關的數據庫,挖掘數據資源間的相關性,探索發展特色資源產品,擴展資源體系,并實現資源的共享,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與使用價值。
圖書館在進行資源建設轉型時,可結合大數據的數據分析、存儲和呈現能力,對讀者借閱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個性化推送等功能。還可以借助大數據平臺挖掘館藏資源與讀者借閱活動間的關系,發現未知資源結構,幫助圖書館及時調整資源建設方向,從而促進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快速轉型。
4.4 “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的服務創新
圖書館在分析挖掘館藏資源與讀者借閱信息的基礎上,根據挖掘到的知識體系,構建服務品牌,針對不同類型的數據推出不同的閱讀推廣模式,可定期組織閱讀專欄,對近期借閱量高的相關圖書做展示,給讀者閱讀書籍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并體現出“互聯網+”時代下數據資源挖掘的特色[5]。
圖書館還可針分析挖掘用戶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移動互聯網知識傳播碎片化的特點,對圖書館資源進行網絡化加工宣傳,可拍攝成微視頻、微音頻的形式,并征集網絡上具有相關能力的讀者舉辦比賽,將有影響力的視頻等嵌入到讀者的資源流程中,可建設一個平臺在資源共享的同時,實現讀者的互動,建設一個具有信息流動的網絡圖書館,實現了資源的線上利用,擴大圖書館服務范圍[6-7]。
5 總結
圖書館是為讀者建設一個知識資源共享的平臺,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圖書館必須立足現狀,結合現代新技術,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改造自己,再傳統圖書館與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以新技術為依據,發展現代圖書館,其中要堅持專業標準,主動適應時代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圖書館把握先機,穩定立足,更好的為讀者服務。
運用“互聯網+”新技術,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傳統圖書館行業相結合,既能充分發揮圖書館以人為本服務理念,更能促進全民閱讀,是時代發展的新趨向,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8-10]。
參考文獻
[1]雷歡.基于現狀調查的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保障機制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14(17).
[2]梅月.“互聯網+”時代揚州市圖書館服務方式轉型研究[D].揚州大學,2017.
[3]趙欣.“互聯網+”與高校圖書館服務融合發展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6.
[4]李偉.高校圖書館服務的現狀與展望[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
[5]劉玉江,朱娜娜.“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6.
[6]李易寧.“互聯網+圖書館”的延展維度與新思路[J].圖書館,2017(04):70-75.
[7]郝建軍,劉勇.“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轉型路徑與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02):5-8.
[8]陳群.“互聯網+圖書館”融合發展路徑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12):10-16.
[9]杜希林,劉芳.“互聯網+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實踐與創新發展——以遼寧省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7,39(07):5-10.
[10]陳燕方,周曉英.“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3.0的服務創新[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02):26-30+6.
作者簡介
馬洪杰(1966-),女,現任濰坊市圖書館采編部主任,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