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媒體藝術是一種應用型學科,其專業的時間教學在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近年來,隨著教育不斷改革,新技術、新理念及新手段逐漸涌現出來,同時對于設計人才的也有高標準高要求。在實踐教學整體體系建設中,要將專業建設及專業課程改革作為重中之重,制定課程規劃思路,修訂教學計劃,并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以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實踐教學;課程質量
數字媒體藝術具有嶄新的發展前途及方向,并在世界藝術領域中成為最熱門的學科,能夠順應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1]。它將電子出版、網絡多媒體、電子游戲及數字影視動畫集為一體,并涵蓋不同學科領域,是一種交叉、邊緣學科。藝術院系中,實踐教學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中的關鍵,新設計、信念及新手段的不斷涌現,使常規的教訓模式不能滿足人才培養需求,需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提更高的任務和要求,以滿足創新性人才需求,為今后培養人才及教學質量提供扎實基礎。
1 建設規劃思路
數字媒體專業要求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且從業人員需具備電視、戲劇、設計、雕塑、繪畫、計算機技術及文學等多種方面的技能和綜合素質。因此,需要從技術、創意、制作、學術研究及藝術等方面著手,以實現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市場覆蓋面大的網絡媒體、影視娛樂等帶有數字媒體開創精神、設計專業高及國際視野開闊的專業人才。該專業將藝術與高科技相結合為主,重點以審美基礎訓練為主,主要學習理論與數碼藝術,讓學生畢業可輕松從事數字電視電影制作、數字影視節目創作和策劃等行業,在廣播、游戲、出版媒體及影視行業中能夠熟悉產品開發、藝術設計、數字媒體傳輸和制作等工作。為社會提供全方位、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2 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內容
2.1 創新實踐教學內容
該專業可重點培養開發創新的設計人才。為此,教學實施和課程內容要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相聯系,并針對于相關行業的需求做相應調整,以便于將實踐和課程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好領悟和學習,為今后設計提供有效的經驗,并始終堅持創新與開發為設計主題,實施數字媒體專業設計教學,對課程內容及教學模式相應調整,強化課程教學針對性和創新性。
2.2 一體化發展思路
加強各方面資源整合,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一體化途徑,將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內容相結合,基礎、設計和綜合集合。可制訂相關管理制度,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管理,讓實訓、學習等時間性教學具有明確要求及標準,制度保障、時間保證及條件支撐。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合理使用高新技術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與更改,提高實踐教學手段,開放實驗室、教師科研項目及課堂科技活動等,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和科研活動,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3 帶動教學創新
學校定期安排學術水平高或權威的人才到校指導科研活動、進行講座及授課等,積極參與學生的實踐教學。相關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及活動參加實驗指導,既保證學生實驗教學質量,又能提高學生實驗研究與科學研究興趣。針對于長期在工作室及實驗室學習的學生而言,讓學生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和指導作用,能有效提高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
3 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嘗試和探索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性較強,為了滿足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要重點強調時間教學的漸進性和連續性,以增強學生創作觀念、設計意識為主[2]。同時專業課程的設置必須符合國情原則,建設科學、合理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一是重視實踐課程創新性和前沿性,重點反應邊緣學科、新興學科及交叉學科特點,逐漸適應深、精、高的專業人才培養,滿足社會及學科發展需求,讓學生能夠盡快掌握學科經濟堿性、最新動態及社會發展需求。二是學生要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教師要起到帶頭、督促作用,加強教學舉措,將不同課件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具有更多選擇性,確保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熟練掌握設計規律。重點以學生意見及建議為主,尋找適應及合理的學習模式,既提高設計理念又能提高教學質量。三是轉變教學模式,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具有全面性及市場性,應以實際需求為出發點,讓學生能夠直接與公司工作模式及實際工作案例相接觸。學生和教師要主動交流溝通,建立自身能力及知識結構,通過探索、討論及質疑學生創造和思考,以便于積累有效經驗。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在設計項目、設計問題及研究中使用跨學科方法和理論,以提高教育質量。
4 結束語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中,實踐教學不僅體現基本理念,一定階段還能傳達教學思想,能夠展現學生實際能力和教學質量,加強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對常規教學模式加以創新更改,重點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3]。
參考文獻
[1]汪文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問題探究[J].明日風尚,2018(5).
[2]武春沅.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明日風尚,2018(13).
[3]李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方法的探索[J].時代教育,2016(7):171-171.
作者簡介
楊蕾(1982-),女,漢族,天津寶坻區人,任職于蘭州工業學院軟件工程學院,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