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澄
摘 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判斷,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唯物辯證法的內在邏輯,并在把握時代發展變遷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具有豐富的哲學底蘊。本文將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角度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進行思考和解讀,目的是為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哲學思考
1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堅持了辯證的觀點
主要矛盾表述變遷是我們黨堅持矛盾分析方法以及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的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哲學傳統中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歷來重視抓主要矛盾并以此制定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這一傳統奠基于毛澤東的《矛盾論》。這一著名的哲學論著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1]。”依據這一哲學思想,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每一個重要的社會歷史發展節點上,都要對我國主要矛盾做出科學的判斷。1981 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基這于這一科學論斷,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與之相比,黨的十九大關于主要矛盾的新論斷,在表述上的明顯表述變化體現為從“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2]。在表述之“變”背后的“不變”之處,既在于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基本國情,更在于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同時,“變”與“不變”的背后體現了矛盾對立面相互轉化、以及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與過程中開展的,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過程中,對于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雖然也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更主要也更關鍵的制約因素是落后的生產力。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成為制約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前一個階段,不平衡發展既是條件,也是方式,意味著允許部分人先富起來,以期先富有能力帶動后富,實現共富。到了后一個階段,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卻嚴重制約了共富的實現。這是矛盾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原理,也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法。
2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堅持了發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一種歷史發展的過程。如果僅從字面上看,“美好生活”似乎是一種抽象的表述,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中來看,恰恰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概念,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方法與發展邏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根本原因是舊矛盾的化解和新矛盾的產生。經過多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升,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也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在這個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蓬勃發展,以此為基礎,不僅人們的物質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對于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增長[3]。所有的這些日益廣泛與增長的各種需要,總體上構成了中國人民在當前階段上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新階段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以前一個階段“物質文化需要”為基礎的,也是對前一個階段的繼承與發展,這在根本上也是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具體體現。
3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堅持了實踐的觀點
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在近百年的歷程里,都一貫堅持實踐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敢于直面問題與矛盾,修正錯誤,刮骨療毒,不斷自我革新與凈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生產方式的實踐是各種形式人類實踐活動的核心。為了實現“美好生活”,人們就必須得進行生產,而且這種社會生產必須要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如此,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就構成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主要矛盾與動力,這在方法論上就要求我們黨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此,我們黨在實現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一方面就必須直面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矛盾,勇于開展“偉大斗爭”,另一方面,打鐵還需自身硬,必須不斷深入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4],立足偉大的社會歷史實踐,敢于正視問題,直面挑戰。對于新階段而言,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一新問題新挑戰。而我們黨不僅勇于直面這一矛盾與后果,還將之定位為“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并全力以赴,彰顯的正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精神。
4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堅持了歷史的觀點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人們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發展現狀提供了重要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生產滿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5]。因此,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正是基于這一歷史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我們黨引領的“偉大夢想”,以及黨的宗旨與奮斗目標都是深深植根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毋庸置疑,歷史發展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連續的過程。雖然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這種創造并不是隨心所欲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論斷,就是堅持了歷史的觀點。它既是前一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階段之間矛盾的結果,也是開啟新時代發展道路的前提,前后不同的發展階段與不同的主要矛盾判斷,呈現出的是一個歷史的,連續的,整體的過程。這是基于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性、階段性與新形勢新條件的科學判斷,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總之,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理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學說,堅持了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是指導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行動指南,我們唯有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才能為未來中國的發展找好定位,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75.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日報,2017.
[3]王立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人民日報[M],2017.
[4]邸乘光.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