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彬 黃延珺/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著力探索創新農機購置補貼、秸稈機械化還田等促進農機化發展政策措施,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和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江蘇農機化發展先后經歷體制轉換、市場引導和依法促進的歷史階段,實現從初級階段到中級階段再到高級階段的歷史性跨越,目前正步入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快速、高質、全面、可持續的新特征。
裝備水平量質同增。1978年,江蘇農機總動力1163萬千瓦,經過40年的發展,全省農機具品種增加到11大類113種,總量達到830萬臺,農機總動力4991萬千瓦。水稻插秧機、糧食烘干機等從無到有,并逐步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大中型拖拉機則由1.2萬臺逐年上升至18萬臺,拖拉機配套農機具比例超過2.2∶1,集耕地、播種、施肥、鎮壓于一體的復式配套機具應用廣泛,拖拉機使用效率越來越高。
作業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江蘇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主要農作物、畜牧業、林果業、漁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85.6%、51.7%、52%、57%、48.5%、54.2%。其中糧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分別為:小麥98.2%、水稻90.1%、玉米80.7%。農業生產全面實現以人畜勞動為主向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轉變。
管理服務不斷規范。一是公共服務能力逐步提升。目前,全省共有農機化管理機構1218個,人員4026人,農機推廣、安全監理、教育培訓機構健全。全省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注冊登記率、檢驗率和農機駕駛人員持證率持續上升,事故發生率連年下降。二是農機社會化服務不斷發展。目前,全省共有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和農機戶11803個,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擁有的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數量占總量的82%,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面積占農機作業總面積的78%。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機化通過優化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資源,突破人畜力所能承擔的農業生產規模的限制,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得到有效提高,水稻機插秧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日光溫室、連棟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單位面積收入成倍增長。農機服務組織發展較快,全省農機化年經營收入300億元以上。
數量快速增長與裝備利用率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下,農機購置成本減少,數量大幅度增長,部分機械呈過剩趨勢。2018年,江蘇畝均農機動力0.65千瓦,超過日韓等發達國家。目前,全省聯合收割機保有量17萬臺,富余7萬余臺。另一方面,由于農機維修難、維修貴,農民養成重購買、輕維修習慣,農機更新速度加快,使用年限大大縮短,造成資源浪費。同時,部分農民亟需的適用型機械缺乏,有效供給不足。
裝備智能化與技能人才缺乏之間的矛盾。隨著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需求的變化,農業機械逐步向智能化、集約化發展,操作、維修、保養需要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農民。但農村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高、流失快。2018年,全省共有農機從業人員149.8萬,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8.3%,持農機駕駛證人員占比36.4%。2018年,全省830萬臺農機具,僅有農機修理工16268人,比例為510∶1,農機維修技能人才十分缺乏。
農機化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一是地域間不平衡。2018年,蘇南地區的張家港、武進、江陰等地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90%以上,達到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標準,高出蘇北最低的縣11個百分點。二是產業間不平衡。農林牧漁業生產機械化發展不同步,畜牧業、林果業、漁業、設施農業以及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僅在50%左右,大豆、油菜、馬鈴薯、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不高,同一農作物的不同生產環節機械化程度相差也較大。三是裝備結構不平衡。小型拖拉機和大中型拖拉機的比例依然較大,達到報廢年限的大中型拖拉機約占總量的10.5%,達到報廢年限的小型拖拉機約占總量的55%,達到報廢年限的聯合收割機約占總量的20%。
統籌發展,更加注重政策的疊加效應。調整農機購置補貼的品種、標準,尊重市場規律,加大農機供給側改革力度,既要防止機具閑置,造成資源浪費,又要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積極發揮金融政策作用,制定農機化信貸支持政策,解決農機貸款難、貸款貴的難題。大力實施農機政策性保險,提高事故后恢復生產生活能力。規范實施農機化作業補貼,探索秸稈機械化還田補助資金發放的方法流程,推廣水稻機插秧等作業補貼。整合農機化項目實施,增加基層自主權,減少行政成本,提升項目實施效果。
均衡發展,補齊農機化發展短板。始終把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放在第一位,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行動,推進耕整地、種植、收獲、植保、秸稈處理、烘干等主要環節機械化程度。加快推進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積極整合科研、生產、推廣等方面的力量,通過項目帶動,引導研發一批高效設施農業急需的農機產品,推廣一批成熟通用的裝備,配套一批特色產業專用機具,提高畜牧業、林果業、漁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
持續發展,注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推進綠色生態農機化技術普及應用,加大節水、節肥、節藥機具試驗示范力度,加快推廣農機深松整地、精準施肥、高效植保、節能烘干、畜禽糞污處理機具。積極推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提高使用效率,大力發展高性能大馬力農業機械,適當調減低性能、小馬力農業機械,增加配套農機具發展力度,配套比提高到3∶1。探索研究農機報廢補償機制,擴大補貼范圍,把能耗高、污染重的老舊農業機械盡快淘汰,提高農機節能減排能力。
創新發展,研究市場化條件下農機化發展新思路。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新機具免檢,推進農機維修網點審批證照合一,提高農機試驗鑒定、購置補貼、維修監管等服務事項信息化水平。加大農機化技術推廣、質量監督、安全監管、教育培訓、信息宣傳等公共服務投入力度,解決鎮村兩級農機化工作人員不足、經費短缺的難題,提升農機公共服務能力。尊重市場主體意愿,引導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土地經營權、農業機械、生產技術等資源有效整合,使其成為既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又提供農機作業服務的雙主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