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榮 王 渭 薛 燕/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從擴大數量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重要時期。江蘇作為農業大省,近年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高效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進一步提升農業供給質量的關鍵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優化產品產業結構,保障有效供給,建立高效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實現農民增收。
堅持供給契合消費,實現農產品高水平均衡躍升。構建適應消費升級的農產品產業布局,按照保障糧食供需平衡、口糧自給原則,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一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強化產能建設。穩定水稻3300萬畝種植,適當調減小麥播種面積,用于增加油菜和種植綠肥飼草等;穩定玉米播種面積,優化玉米種植品種結構,調減棉花種植面積;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二是強化農業主導產業優勢,優化產業結構。依據各地生態特征、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等優化種養業結構,實施“秈改粳”“精提優”,提升專用小麥品質,優化畜禽、水產品品種結構。加大優質食味稻米及玉米品種推廣力度,打造一批優質糧食產業化基地,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三是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布局,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依托優勢產業帶、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和沿江、沿海及沿線交通優勢,打造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推進糧食加工減損增效,加強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商品化處理,滿足個性化、多樣性的食用農產品消費需求。大力發展主食加工業,把加工業發展與農產品主產區生產和休閑觀光、創意農業有機結合,優二接一連三。大力發展“互聯網+”農產品流通業,加強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大農產品促銷扶持力度,發展連鎖專賣、配送直供和“一村一品一店”、網絡營銷等新型業態。
培育壯大知名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和政府公共服務作用,加大宣傳、營銷,建立一批如盱眙龍蝦、陽山水蜜桃、東臺西瓜等市場知名度高、信譽好的“蘇”字號農產品品牌及區域公用品牌。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投入品使用指導和管理,建立健全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和監管體系。開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強化動物疫病監測和應急處置,加強農產品質量風險管控。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要素供給配置效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土地產出率。重點加強糧食主產區與規模經營農戶耕地質量建設與提升,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種業科技創新及現代育種步伐,著力提升品種品質及質量、單產水平;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推進大宗作物縣域品種布局精準化,建立優質品種產業化開發基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穩步推進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鼓勵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規模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發展,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素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廣節勞、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等關鍵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的生產技術,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技術綜合利用,降低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產出效益。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通過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著力化解農業勞動力短缺、素質不高等矛盾;通過金融資本、科學技術、組織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和深度開發,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方式,促進農業全要素加速優化。
推進綠色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優化輪作種植制度。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科學輪作、間套種,優化種植結構。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推進新型肥料產品研發與技術推廣;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有效模式;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強對畜禽養殖的綜合治理和污染防控;在農業生產全過程實現產業間的種養平衡、資源循環發展和有機融合;根據土地承載能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推進種養業協調發展,培育種養結合型的循環農業試點。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示范、引導、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實現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培育具有江蘇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農產品品牌。加快發展創意農業新業態。將創意農業作為提升休閑農業發展的新引擎,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整合,提升農業全產業價值鏈。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鄉村振興增添動能。完善農村產權制度、農業基本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等,為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制度環境。一是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推進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進場交易、規范操作”,開展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試點。大力發展聯耕聯種、代耕代種、農田托管等多形式農業規模經營。二是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資源性資產確權、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在全省推廣以產權清晰、收入穩定、分配合理、民主管理為特征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三是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創新。推進農地金融,擴大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建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風險補償基金使用效能;鼓勵多領域、寬層次的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等。四是創新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資源要素的平等交換,引導和規范城市工商資本下鄉發展農業二三產業,推動要素資源向農業優勢產業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