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燕/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鄉村振興靠人才。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要創新體制機制,拓寬發展空間,讓農業的發展吸引人才,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才,讓農民的淳樸感化人才,培育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生力軍。
發展鄉村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靠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實現,必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建設一支新型農業人才隊伍,重點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家庭農場主。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無論是歐美大農場還是日韓的生產經營,家庭農場都是農業農村經營管理的最基本、最穩定單元。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各地采取了多種措施推進家庭農場發展,呈現出較快發展勢頭。截至去年底,江蘇省經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總數達4.42萬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142個,家庭農場經營比重提高到36%。二是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是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支撐。江蘇農民合作社發展較早,全省農民合作社總數已超過9萬家,當前農民合作社發展關鍵是要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其組織農民、帶動產業的能力。三是龍頭企業負責人。農業龍頭企業是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江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速度較快,但與國際化市場競爭的要求相比,農業龍頭企業總體上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大企業”“大品牌”不多,需要進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尤其是要培育一批農業企業家隊伍,推動農業龍頭企業更好發展。四是種養專業戶。發展現代農業需要一批掌握先進技術的新型農民,培育一批種養專業戶既有利于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又能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近年來,圍繞農業提質增效,全省涌現出了一批優質稻米、精品蔬菜、特色林果和規模養殖等領域的專業大戶,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五是村合作經濟理事長。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有一批能力強的村合作經濟理事長,近年來,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快速發展,有效地推動了村級經濟發展,涌現出了一批村級合作經濟發展能人。《江蘇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已經正式實施,將有助于明晰產權,賦予集體資產更多的權能。
實現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支撐,關鍵是引進一批符合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的新型人才。一是涉農專業大學生。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畢業生日益增多,部分畢業生尤其是涉農專業畢業生在城市里面臨就業難,需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著力培養一批從事特色產業、新產業新業態等方面的就業創業典型。二是退役士兵。退役士兵是一個高素質群體,特別是從農村當兵入伍者,要通過就業創業培訓和示范帶動,讓他們發揮自身的優勢,鼓勵其到農村就業創業。三是城市農民工。隨著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城市的就業創業競爭加劇,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部分城市農民工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也有較寬的眼界,返鄉創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四是非農部門退休人員。主要是指退休教師、退休公職人員等,這類人群在鄉村有一定聲望,“鄉情牌”“鄉愁牌”打好了,可有效激發他們回報家鄉的積極性,成為“鄉賢”。五是海歸。很多鄉村產業目前正處在國際競爭環境下,海歸人才有國外求學或工作經歷,國際視野較好,對國際市場更加敏銳。引進海歸人才投身到鄉村振興中,對發展國際化的農業產業,推進農業對外交流合作,拓展鄉村發展空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鄉村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等方面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如何吸引人才到鄉村發展,投身鄉村建設,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力度,更好地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一是土地流轉。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為土地有序流轉提供了制度保障。要根據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推進土地優先流向這些新型人才;要創新規范土地流轉機制,建立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如“實物計租、貨幣兌付”辦法,或者鼓勵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二是項目扶持。近年來財政對“三農”的扶持不斷加大,但農業項目往往過于分散,效果受到影響。要以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有選擇地扶持發展前景好、科技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好項目。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支持”,對引進的鄉村振興人才要重點扶持,樹立典型標桿,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三是金融服務。新型人才多數從事特色產業的規模種養、新產業新業態開發、農產品加工業等,資金需求量大,但又缺乏有效擔保物,迫切地需要創新金融支持方式。要多措并舉,加大對新型農民、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的金融扶持,建立健全符合鄉村特點的信用體系、擔保體系,開發更多的金融產品,推動金融資金向鄉村流動。四是科技支撐。引導更多的科教資源向鄉村流動,通過現代農業園區等平臺載體,加強與科研教學單位合作,建立科技孵化中心,為創新創業新型主體提供科技支撐;幫助新型主體培訓人才,重點培訓滿足生產實踐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工人;鼓勵科研成果在鄉村轉化,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服務,著力破解技術瓶頸。五是住房保障。借鑒城市引才的住房安置優惠條件,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通過閑置的宅基地租賃、長期出讓等方式,安置好到鄉村創新創業人才,讓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留得下、住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