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學是一門集行為醫學、生物醫學和社會醫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其特點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以預防為導向,為個人、家庭和社會提供第一線的基本醫療服務,并促使醫療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適應我國老齡化現狀及發展趨勢。它與各專科之間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兩者相輔相成,是目前最有效的醫療服務模式之一。我國全科醫學發展起步較晚,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基本成形。國家及各級政府也不斷強調建立全科醫療制度對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我國不斷引進全科醫學和探索全科醫療服務模式,進行全科醫學崗位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和規范化培訓,使全科醫療服務不斷規范化,全科醫生隊伍不斷強大。通過對全科醫生在社區老年人管理中的作用進行探討,明確全科醫生的服務內容和規范,從而提高服務效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區老年人成為看病難的主體,缺乏有效的醫療衛生保障。全科醫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醫療服務,包括疾病的初篩、并發癥的預防、疾病的康復治療以及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在醫療保健體系中起著健康守門人的作用,是社區居民常見病、多發病的首診者。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區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成為目前社會上關注的熱點話題。社區老年人常常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而這一點常常被忽視。全科醫生作為社區老年人的主要照顧者,應該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和科普講座,為社區老人講解慢病的治療及預防相關知識,并深入老年人家庭,耐心地指出不良的生活方式并勸解,指導他們科學合理的飲食和有計劃的鍛煉,從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年人群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各種慢性疾病的高發人群,常常需要長期口服藥物并調整藥物劑量來維持病情。慢性胃炎、哮喘等疾病亦是嚴重影響社區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需要及時關注并早期處理。目前我國老年人在家庭服藥時常常因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而導致病情控制不良,引起嚴重后果,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全科醫生應在社區老年人規范用藥方面起到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同時,社區老年人的慢病日常護理以家庭為主,需要在全科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常見的家庭醫療器械,包括家用理療儀、血糖儀、電子血壓計、家用頸椎腰椎牽引器等,開展家庭醫療、康復以及預防工作。此外,部分社區老人由于獨居等問題常常缺乏生活上的照顧和來自親人的關心,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全科醫生應定期上門溝通,與社區獨居老人深入接觸交流,耐心開導,遵從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做一個好的咨詢者、教育者與指導者。
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較為突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分級診療制度被納入醫療改革的重點。分級診療制度,即全科醫生對病人進行首診,并且由全科醫生管理和協調病人的轉診,全科醫生在決定病人的治療時間、地點和治療方式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社區老年人常常由于經濟能力及自身身體狀況等原因,不能及時就診,延誤病情,而全科醫生能通過首診及時發現病情并早期治療,既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改善病人預后,又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是解決這一重要難題的關鍵性舉措。全科醫生作為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推動者,不僅承擔著社區老年人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家庭病床照護和急救服務、出院后病人的康復指導、會診轉診以及臨終關懷等服務,還承擔著社區老年人慢病的管理、健康信息的管理、健康教育以及老年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是一種整體性、綜合性、連續性、個體化的醫療服務。
由于全科醫生特有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決定了全科醫生相對于專科醫生而言,能更廣泛地利用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使醫療衛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有研究顯示,全科醫生在社區工作時,80%的群眾健康問題能通過20%的醫療衛生資源得到解決,極大地優化了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節省了國家對醫療費用的支出,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全科醫學的發展仍處于初步階段,全科醫生的培養和工作職責尚不完善,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只有完善全科醫療體系,在全科醫療領域投入更多高素質的醫療人才,才能保證全科醫生在社區老年人管理中全方位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