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因其病程長、預后差、病人的生活質量下降等因素使病人的心理負擔加重,常伴發焦慮和(或)抑郁[1-2]。研究顯示中國心衰病人抑郁和(或)焦慮的發病率約為40.1%[3]。心衰伴發抑郁和(或)焦慮可影響病人的預后,是心衰病人死亡的重要預后因素[4]。焦慮和(或)抑郁的發生與病人的病程、心功能狀態、性別、文化程度等因素相關[5-6]。有研究顯示,文化程度是心衰病人發生抑郁和(或)焦慮的獨立危險因素,但目前暫無相關研究報道病人文化程度對治療的效果有無影響。
1.1 研究資料 選擇2015~2017年在我院治療的心衰病人,采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病人的情緒狀態[7],對于評分>50分的病人再由精神科專科醫師對焦慮進行診斷,并按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評定為Ⅲ~Ⅳ級[8],最終篩選出65例心衰合并焦慮的病人。按病人的文化水平分成2組,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病人納入A組,共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平均(73.5±9.3)歲;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病人納入B組,共34例,其中男16例,女18例,平均(72.4±9.4)歲。
1.2 方法 2組病人均按心衰治療指南給予正規抗心衰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加用綜合性情感干預聯合抗焦慮藥物治療。抗焦慮藥物使用黛力新,每次1片,2次/d。由專業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心理干預,心理干預時間每次>30 min,2次/周,其中心理干預包括向病人介紹疾病的有關知識,加強對疾病的了解程度,緩解不良心理情緒,幫助病人樹立治療的信心等[9]。觀察并分析治療1周和2周后2組病人不適癥狀的緩解程度、NYHA分級、腦利鈉肽(BNP)水平。
1.3 入選標準 (1)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診斷標準[8];(2)NYHA心功能分級為Ⅲ~Ⅳ級;(3)心衰癥狀出現時間為1~2年;(4)經專科醫師診斷確診為合并有焦慮的病人;(5)年齡≥60歲。
1.4 排除標準 (1)年齡<60歲;(2)有精神病的家族史及個人史;(3)嚴重自殺傾向、智力障礙、人格障礙、腦損傷或腦部疾病、聽力及言語交流障礙者;(4)NYHA心功能分級為Ⅰ~Ⅱ級;(4)心衰癥狀出現時間<1年;(5)其他原因不能完成焦慮量表調查的病人;(6)有除心臟病以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的病人。
1.5 評估標準 (1)明顯好轉:臨床不適癥狀消失,無液體潴留體征;(2)好轉:臨床癥狀及液體潴留體征部分好轉;(3)無效:臨床不適癥狀及液體潴留體征無明顯好轉。

2.1 2組病人的基本情況 治療前2組病人在性別、年齡、NYHA分級、BNP水平及SAS評分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病人的基本情況比較
2.2 2組病人治療1周后療效比較 治療1周后,2組病人的病情較前改善,且A組病人的心功能、BNP水平及臨床不適癥狀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B組,2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病人治療2周后療效比較 治療2周后,2組病人的病情均明顯好轉,2組間在心功能、BNP水平及臨床不適癥狀的改善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2 2組病人治療1周后療效比較(n)

表3 2組病人治療2周后療效比較(n)
2.4 影響病人療效的多因素分析 在治療1周時,以病情是否好轉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人的文化水平及SAS評分對療效有影響(P<0.05),性別、年齡、NYHA心功能分級及BNP水平對療效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所示。

表4 影響病人療效的多因素分析
心衰伴發焦慮的發病率較高,其常見原因有:(1)心衰導致心排出量下降,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出現腦功能衰弱等精神障礙;(2)多數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多次住院、長期服藥、對疾病發展及預后的未知,易產生無助、恐懼感,最初的心理應對失敗后,便很快出現焦慮、抑郁情緒[10]。同時,焦慮可影響心衰病人的預后,是心衰病人死亡的重要預后因素[11-12]。因此在對心衰的治療上除了正規的抗心衰藥物治療外,還必須給予抗焦慮治療[13-14]。本研究采用綜合治療方案進行治療,2組病人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但病程卻有明顯差別。治療前2組病人在性別、年齡、NYHA心功能分級、BNP水平及SAS評分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方案也無差別。在治療1周后,文化水平偏低組有11例明顯好轉,5例效果不明顯;而文化水平偏高組則只有7例明顯好轉,13例無效。在NYHA心功能及BNP水平方面文化水平偏低組的改善程度也明顯優于文化水平偏高組。多種因素分析發現,文化水平及SAS評分的高低對療效有影響。考慮由于文化水平的不同導致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焦慮狀態的變化不同步,文化水平偏低組的SAS評分下降偏快,所以其療效的差異考慮來源于2組病人文化水平的高低。繼續觀察2周后2組病人均顯示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2組在NYHA心功能、BNP水平及臨床癥狀的改善程度之間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聯合應用藥物及綜合情感干預治療心衰合并焦慮病人的過程中,文化水平偏低的病人對治療更敏感,療程更短。可能的原因考慮為:(1)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對疾病認識能力較差,容易產生恐懼、悲觀、絕望等消極心理,其焦慮的發生率高于文化程度高的病人。但文化水平較低的病人往往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更高,更容易被說服教育,針對性的心理治療即可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消除由于認識不足而產生不利影響,焦慮癥狀相對更容易被緩解,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2)文化水平較高的病人往往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與自身疾病相關的信息,并且喜歡將一些臨床表現及預后與自身相匹配,由于缺乏對疾病專業的、系統的分析能力,往往會對疾病的預后作出錯誤的判斷,擔心自己會向更壞的方向發展,而且這種焦慮狀態一旦形成,一般不容易被說服教育,需要醫護人員付出更多的努力、花更長的時間進行心理治療。
綜上所述,心衰合并焦慮病人的文化水平在短期內對治療效果有影響。文化水平低的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更高,更容易被說服教育,對治療的依從性更高,焦慮癥狀相對更容易被緩解,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療程更短。文化水平較高的病人焦慮狀態一旦形成,一般不容易被說服教育,需要醫護人員付出更多的努力、花更長的時間進行心理治療。在臨床工作中對于心衰合并焦慮的病人應該根據其文化水平的高低給予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