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彩鳳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數學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視。國際數學聯盟,國際數學家大會等國際性數學組織浮現在公眾視野中,關于數學情境的創設與數學問題的提出也不斷受到數學教育家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關鍵詞:數學教育;數學情境;數學問題
一、 前言
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我們必須為學生提供合理高效的學習環境,進而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 數學情境及數學問題概述
(一) 數學情境
(1)數學情境是老師帶領學生們學習,進行數學教學活動的環境。
(2)良好的數學情境,不僅能夠使學生們對所學的抽象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表象,進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并且能夠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數學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不斷運用所學知識攻克數學難題,建立自信心;甚至在整個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鍛煉和提高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 數學問題
(1)希爾伯特提出,“數學問題是數學的靈魂。”愛因斯坦也曾明確表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可見,數學問題在整個數學發展歷程中扮演的角色之重。
(2)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帶領學生獲得新知識,是通過向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應不斷帶領同學們對我們課堂上所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或小組討論,進行啟發式教學。
三、 數學情境創設策略
(一) 以問題為導向創設數學情境
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多經歷“猜想—證明”的問題探索過程,讓學生們主動踐身與學習,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發,互相借鑒,互相學習。讓學生們能夠用合情推理發現結論,或用演繹推理證明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不斷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數學素養。
(二) 以數學知識為基點創設數學情境
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更多的接觸和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現象以及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學建立其相關聯系,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會運用數學的概念、原理、方法解釋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三) 結合學生數學認知水平創設數學情境
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引導者、合作者以及促進者的角色,把數學的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性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符合數學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學習進程,符合學生學習的心里順序和接受學習的程度,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 根據學生思維和年齡特征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在兒童2~7歲,處于前運算階段,典型的特征便是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到了兒童7~11歲,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時,他們的認知結構已經具備抽象概念。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這一特征,合理選擇有利于學生們數學學習的教學方式。比如,我們對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進行加減法運算的教學時,我們可用生活中具體的實物來代替數,用一個蘋果代替1,用三顆糖果代替3等進而進行算式演算,將抽象的學習具體形象化,從而讓學生對所得的運算結果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 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思維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多創設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們深入專研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數學問題的本質上,逐漸向縱橫發展,使學生獲得系統、清晰的認識;但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在給學生創造條件時,應充分利用教材和資料,在同學們現有數學知識的水平基礎上,設置一定的難度,讓學生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等學習行為,從而解決問題,不能脫離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的原理之外,否則,會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的畏難心理。
四、 數學問題提出策略
(一) 借助數形轉化提出問題
“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我們在“分數乘分數”的教學時,這樣提出問題:小區鋪一塊綠地,每小時鋪這塊地的三分之一,那么,半小時后鋪這塊地的幾分之幾?我們把算式形象化,生活化,讓學生們以后做到同性質的數學題時,都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表象,不會覺得數學知識的深奧與空洞,有效理解并掌握分數乘分數的算理。
(二) 借助歸納法提出問題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如,我們在進行“負負得正”的運算法則的教學時,可以根據歸納法,提出問題:(-4)×(+3)=-12;(-4)×(+2)=-8;(-4)×(+1)=-4;(-4)×(0)=0;(-4)×(-1)=?;(-4)×(-2)=?。
讓學生自己去觀察進而發現問題,帶領同學們一起解決問題,進而讓學生對“負負得正”的運算法則有更加深刻形象的體會與理解,并且更好地運用。
(三) 借助類比法提出問題
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采用類比導入法簡潔明快,同時能夠高效的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的正向遷移與順向遷移。比如,我們在對“相似三角形的性質”進行教學時,就可以與全等三角形的性質類比。
五、 結語
今天,我只是在這里淺談了一下關于數學情境和數學問題兩方面的內容及一些課堂教學上的基本方法,但是,教育是沒有止境的,我們既要結合前人的經驗,又需要自己不斷去實踐和探索,從而找出更加完善的教學方式,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1]張奠宙.《數學教育概論》.第三版.
[2]王道俊,郭文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張斌賢,王晨副主編.《外國教育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