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霞
近年來,肅南縣立足農牧村實際,以清產核資為切入點,以制度建設為著力點,以規范“委托代理”服務為落腳點,全面構建農牧村集體“三資”管理新格局,促進了農牧村經濟社會和諧穩定與健康發展。
1農牧村集體“三資”管理情況
2003年,全縣7個鄉鎮101個村委會實行了村級集體財務“委托代理、四權不變、規范核算、強化民主監督”的規范化管理體制。2012年,通過農牧村集體“三資”清產核資工作,建立了農牧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對農牧村集體“三資”實行了全面代理。2014年,7個鄉鎮全部開通了端口,進入了網絡平臺,使全縣102個村委會實現了農牧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網絡化。通過農牧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及“三資”網絡監管平臺,使全縣各村會計基礎工作得到明顯規范,加大了“三資”日常監管力度,會計核算、財務收支、資產處置、資源發包等行為有章可循,集體“三資”流失現象明顯減少,違紀違規問題明顯下降。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村集體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程序不規范。村集體棚圈、牧道、水利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過程中雖然四議兩公開、工程承包合同、預決算、驗收等手續齊全,但工程實施無招投標相關手續,從農業部到省、市無村集體資金實施工程進行招投標的具體規定及依據,縣上也未出臺村集體資金實施工程進行招投標的規定。
二是缺乏民主管理和監督。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民主理財小組人員雖然經村民大會選舉產生,但由于種種原因造成部分人員文化素質不高,法制觀念淡薄,責任意識不強,沒有認真履行權利和義務。要么以村委會的意見為理財依據,形同虛設;要么與村委會對著干,民主監督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三是農牧村財務審計不規范。在村級審計中,缺乏法律依據及規范性的審計操作,如審計程序規范、審計底稿和審計報告規范等,審計事項多為事后審計,事前審計和事中審計涉及較少;審計方法多為傳統的全面查賬,作為主審單位的經管部門,缺乏有效執法手段,對審計發現的問題不能直接處理,只能建議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處理,導致審計出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處理。
四是村級集體報刊雜志征訂費超標。2016年村均報刊雜志訂閱費用在1000元至1600元之間,按照村級報刊雜志訂閱費用實行限額控制、行政村年度報刊雜志征訂費不得超過600元的標準,我縣各村報刊雜志征訂費嚴重超標。
五是農牧村“三資”網絡監管平臺作用未全面發揮。由于鄉鎮農經人員更換頻繁,鄉鎮“三資”操作運行還不夠規范。
3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意見建議
3.1加強“三資“網絡平臺的培訓和指導。上級業務部門要針對全省三資操作平臺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繼續開展培訓工作,指導基層確保“三資”網絡化管理平臺平穩有效運行,充分利用“三資”管理三級聯網平臺的各項功能,發揮好適時監控、遠程查詢和在線分析指導等功能,把“三資”管理做細、做深、做實。
3.2強化村級財務審計監督工作。農牧村財務審計事關農牧民利益、黨群關系、農牧村發展,正常開展審計工作對加強村級集體財務管理和監督至關重要,是促進農牧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應加快農牧村審計立法,制訂相應的審計實施細則和相關辦法,使農村審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發揮審計的監督作用。
3.3規范農牧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招投標。為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工程建設、集體資產的出讓、承租等活動的監督管理,確保農村資產保值增值和建設工程的質量,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和招投標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建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制定符合實際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招投標工作。
(作者單位:734400甘肅省肅南縣農村經營管理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