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
引言
日本北海道與黑龍江省綏化市從氣候環境、地理位置到歷史境遇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豐富的土地資源既夯實了農業大省的基礎,也阻礙了兩地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因此,北海道率先開展“互聯網+綠色生態農業”經濟策略,并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市的產業經濟結構,本文對北海道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比較,通過借鑒學習,進一步了解如何運用互聯網來發展綠色經濟,提高生產能力。
日本北海道與黑龍江省由于自然氣候、地理位置、歷史發展等方面有著共性,因此在經濟發展、農業開發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黑龍江省是“中國北大倉”,北海道是“日本最大面包籃子”。本文旨在分析北海道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的經驗,為綏化市的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1北海道“互聯網+綠色生態經濟”概況
日本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人均耕地面積有限,達不到我國或者美國那樣的大規模農業,又因為日本社會老齡化、少子化問題目趨嚴重,農業人口、勞動力不斷減少。因此,日本農業又被戲稱為“老爺爺老奶奶農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各界均呼吁要求利用日本本就比較發達的IT技術、互聯網技術來振興日本農業。
2北海道“互聯網+綠色生態經濟”發展的手段與過程
2.1借助互聯網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多方合作
所有相關人員可以同時檢索信息,可以同時發布信息,是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因此,資源的整合利用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變得更加容易,人們可以隨時搜索到于自己有用的信息,及時聯系,極大的提高了農業資源的整合效率,種田方、銷售方、網絡轉接方,促進了多方的合作,實現信息共享。
2.2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及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
過去的農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整體埋頭于田地勞作,靠老天爺賞飯吃,靠收糧的發善心。有了互聯網后,通過學習操作方法提高了農民自身的能力,也可以足不出戶地聯系全國的商人,將糧食賣給愿意出高價的人,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互聯網應用技術可以解決農業生產標準化的問題,利用無線傳感器,可以對農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信息自動記錄,將信息整合后發送給相關農業系統,農業系統指定出一條相對合理的標準,再根據標準調整農產品的生長情況。既保證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是合格的,又根據市場種植情況來適當調整種植面積,減少惡性競爭出現的比率。
2.3借助互聯網銷售,縮短“產銷距離”
北海道位于日本四島的最北端,相對于人口密集的本州和四國地區,北海道相對的地廣人稀,且因為城市化的發展,年輕的勞動力多趨于集中在東京京都圈附近,留在北海道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就更少了,因此,一方面,網絡直銷就成為了一項很實用且直接的技術。農產品利用網絡直銷,消費者通過網絡了解生產的全過程,從生產到銷售的距離得以縮短,足不出戶進行宣傳,成為了一大賣點。另一方面,農民在主頁上介紹農業產品、種植、收獲情況,消費者可以從多種渠道購買農產品,如快遞、代購等。
3綏化市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3.1勞動力不足,產品產量低
由于綏化市的自然環境特征決定一年一季的生產特點,在地里農作半年,在市里工作半年,再加上農產品價格較低,導致了依靠低附加值的務農工作越來越難以滿足農民的生活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土地。據統計,2010年綏化市農村勞動力共有200萬人左右,包括轉移勞動力100萬人。省外輸出40多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40%左右。大量的人口外流一是降低了勞動力的數量,二是導致農產品產量減少,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影響到每—個東北人。
3.2資金不足,市場競爭力差
綏化市的產業類型比較明顯與固定,嚴重依靠第一產業,第二、第三產業相對比較落后,很難依靠土地來吸引外資。寒地黑土經濟的發展既受資金不足的制約又沒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很難支撐綏化市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道路。
3.3營銷策略不完善,品牌效應不明顯
綏化市地廣人稀,人均土地面積領先于全國平均值,但農戶經營規模小,機械化、專業化程度低,導致生產經營成本較高,凈利潤低。“單打獨斗”式的家庭作坊模式不能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進程。農產品品牌意識差,發展滯后,難以輻射到其他省市,形成不了知名品牌。
3.4發展意識差,產業鏈條薄弱
與美國、巴西等農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省的農產品加工產值過低。農戶與企業仍是松散的買賣關系,普遍都處于初加工的狀態,企業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深精加工比重低,缺少有知名度和輻射力的大企業。
4北海道“互聯網+綠色生態經濟”對綏化市的啟示
4.1完善產業鏈結構,政府做橋梁
首先,整合土地資源,實行綠色生態經濟,將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實行農林牧副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行循環。其次,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優質的農產品形成品牌,在互聯網上直播介紹農產品的綠色屬性并在網絡上銷售。最后,政府將農民與客戶連接起來,將農民與新興技術企業連接起來形成完善的產業鏈結構。
4.2引導外出農民工回流,吸引先進人才
以人為本,以人為先,那就要真正的引進人才,保住人才,召回人才,把對寒地黑土綠色生態經濟有興趣的人引進來,把曾經流失的出走的農民兄弟召喚回來,培養成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型人才。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學習更加先進的農業技術,及時更新知識庫,爭取走在綠色農業的尖端。
4.3實施品牌營銷策略,完善生態農業產品基地建設
打造以綠色、營養、健康為主題的大品牌,將綏化市的寒地黑土農產品通過互聯網推向全國,走出國門。以五常大米為例,營造一流的品牌形象,大力宣傳與推廣。讓互聯網兩端的人們各取所需,指導農民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建立完善的農貿機制,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
(作者單位:152061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