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陳彥章
引言
通過論證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的重要性,明確了審計工作的工作思路和重點,強調了要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的規范化,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勢在必行。
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是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一種有效監督形式,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各種惠農資金、專項資金的不斷投入,農村集體經濟規模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已成為村民密切關注、政府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
1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主要內容:
對農村集體經濟審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被審單位的財務制度執行情況;收入入帳情況;費用開支情況;集體資產的安全、完整、保值和增值情況;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債權、債務增減情況及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等。二是被審單位減負政策執行情況及合理收費的管理、使用情況。
2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普遍存在的問題
2.1村務制度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未建立健全各項內部控制制度,導致財務管理混亂,如以前年度的賬簿沒有及時移交,造成賬目不清,“斷頭賬”等;會計科目隨意編造,記流水賬,無總賬,無報表。另一方面賬款一人管。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和村級財務制度明文規定,賬款分管,但是實際還存在一個人說了算的現象,報賬員、出納根本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2.2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制度執行不嚴格。
一是單據管理不規范。村委會在發生經濟業務的時候,主要面對的是沒有規范單據的個體戶,其所提供的單據多為收據甚至是收條,管理漏洞較大;其次,村級收入單據鎮經管部門核銷時只核對存根聯,對入賬聯監控力度不大,尤其是自購收款收據,未建立領取、使用、繳銷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收入不上賬的情況發生,審計工作對此類違紀現象的核查難度較大;
二是賬務處理不規范。各村在賬務處理過程中所開設的會計科目較為單一,會計科目設置各有千秋,會計核算不規范,如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已完工在建工程長期掛賬不結轉等;以上問題這影響了農村經濟收支的客觀具體反映,同時也加大了審計工作的難度,尤其是對專項資金的審計。
三是項目管理不規范,經濟合同隨意性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田水利、新農村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建設項目日益增多,而在項目建設中又存在諸多問題。特別在新農村建設項目上普遍存在項目發包不規范,項目招投標程序不嚴謹,有的只有簡單的協議,沒有簽訂合同,有的簽訂了合同也要素不全、條款不明等;工程項目完工后沒有進行決算審計,而直接以雙方的決算價款進行支付,且無工程款支付證書;工程完工后,沒有村民理財小組和工程監督人員進行竣工驗收便安排村民入住,造成安全隱患。
在對村級經濟責任審計中發現,口頭協議普遍存在。在一些涉及面較窄、標的較小的承包或租賃事項,經常不簽訂書面合同,而是采用口頭協商、由村主任直接敲定。這種不簽訂書面合同的口頭協定,為日后糾紛埋下了伏筆,雙方權益難以分清,特別是村居換屆后,當事人發生變化,村集體利益就不能有效保護。
3加強農村集體審計的作用
一是規范農村財務管理。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可以發現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健全財務管理制度,促進集體經濟組織完善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幫助集體經濟組織理順經濟關系,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如通過審查是否建立健全村級各項開支審批制度,各項支出是否按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列支,是否存在占用、挪用和貪污集體資金現象。通過核對記賬憑證與原始憑證、總賬與明細賬、報表與賬簿是否相符,賬務處理是否正確,防止出現弄虛作假、損害集體利益的問題。通過財務收支審計還可以督促村集體按月或按季公布支出賬目,接受群眾監督,認真、妥善解決群眾反映的財務問題。
二是促進村集體資產管理。對集體資產進行審計,可以完善村集體資產的內部管理制度,避免集體資產的流失。可以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議,將有限的資金、資產用于發展壯大集體企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改善農村基礎實施等項目,提高集體經濟效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三是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能夠促進農村基層干部嚴格執行政策規定,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高村級財務公開質量,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穩定。
四是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當前,農民負擔監督和管理的工作重心已從全面減輕轉移到專項治理上。通過審計,可以規范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可以落實公費訂閱報刊限額制度,堅決制止部門利用職權攤派報刊的行為。取締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或未經批準的收費項目和違反減輕農民負擔政策“一票否決”制和責任追究制。
五是明確村干部的經濟責任。通過開展經濟責任審計,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村干部任期內的經營成果和經濟責任,為對村干部進行獎懲提供依據,防止因草率決定進行經濟活動而給集體造成經濟損失。也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任期目標和經營決策,加強對村集體經濟活動的監督制約機制。
(作者單位:276305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大莊鎮人民政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