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玲
近年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持續強化,切實維護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為下一步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奠定了基礎。各地都制定出臺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辦法》,實施農村財務“四監管”,開展農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不斷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并圍繞村級重大村務、黨務、財務,實施“四議兩公開”制度,實現了村級重大事項決策的制度化、民主化和規范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管理體制不順。財政支農項目、扶貧項目等由多個部門組織實施,其立項審批、項目實施、驗收交付等均未通過鄉鎮經管站,在資金撥付上多采用報賬制,造成村集體賬面無記錄,形成管理空檔。
二是管理力量薄弱。縣鄉經管隊伍普遍存在編制人員不足的問題,且因多年未招新人造成年齡老化,現有編制人員無法滿足正常工作及后續發展需要。農村會計工資待遇無保障,造成管理人員流失。
三是制度執行不嚴格。從近幾年查辦案件和信訪舉報情況看,農村集體“三資”底數不清、財務管理混亂、資產資源處置不規范等問題,越來越成為群眾集體訪越級訪、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直接誘因。有的村干部不能認真執行村務公開的有關規定,在“三資”管理使用上優親厚友等問題,造成群眾不滿,損害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嚴重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
2工作建議
2.1完善三資監管平臺建設。
以現代農村網絡信息化技術為支撐,實現農村會計電算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網絡化,對農村集體重大事項決策、農村低保、村民自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處置、農村集體收支、強農惠農政策、惠農資金流向等進行網絡公開和監督,擴大農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形成縣、鄉、村三級涉農事務公開長效機制。
2.2健全縣鄉農經隊伍。
根據工作需要調增縣鄉經管部門編制,增加工作人員。每鄉鎮最低配備不少于5名經管人員,經管人員要專人專崗,保證業務工作時間,全力做好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等工作。將村會計納入享受固定補貼干部范圍,落實工資待遇。農村會計的工資由縣財政統籌撥付,鄉鎮經管站根據村會計工作情況核定發放,工資標準不低于村主要負責人的80%。努力打造一支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的農村會計隊伍,全面建立農村會計職業化管理體制,提高農村“三資”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各項機制。
理順管理體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職責權限,財政部門負責對涉農項目資金和扶貧資金進行整合,農業部門負責對農村“三資”日常監管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和指導。審計部門負責對鄉鎮審計所的村居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業務指導和審理把關。鄉鎮人民政府對農村三資管理負領導責任,負責對經管站、審計所、村干部進行監督管理,對違反三資管理規定的及時進行處理。鄉鎮經管站負責對農村三資進行日常管理。鄉鎮審計所專職負責本鄉鎮村居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村居負責人和會計對本村居三資管理負直接責任。健全村級民主監督機構,對本村組三資負監督、審核、督促、糾正職責。
2.4加強責任問責,強化監督監察。嚴格檢查考核,確保工作實效,制定《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考核辦法》,定期對鄉鎮“三資”管理情況進行檢查考核,檢查結果計入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減輕農民負擔一票否決量化考核成績。對成績突出的鄉鎮和農經人員進行表彰獎勵;對成績較差的鄉鎮進行通報批評;對連續兩年考核成績倒數第一的鄉鎮,實施一票否決,納入重點管理。審計部門制定獎懲措施,對各鄉鎮村居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審計中發現的違規問題,要及時進行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追究村負責人、村會計及相關人員的責任。同時,嚴肅處理違紀違法行為,對侵吞集體資金、違規處置集體資產、侵占集體資源的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遷就。對因管理不嚴,致使多個村居三資管理混亂的,既要追究村居主要負責人責任,也要追究鄉鎮分管負責人和經管站相關責任人的監管責任。縣鄉機關公職人員插手、干擾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給村集體造成損失或引發嚴重后果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黨紀、政紀規定嚴肅處理。
(作者單位:276300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界湖街道經管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