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僅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同時也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在新課程標準下,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是現階段文言文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對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將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橫向比較以及聯系教學實際等來對初中文言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語文教學的特點,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將聽、說、讀、寫等形式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創設多種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特有的情感體驗。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此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走一條立足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橫向比較、聯系當前文言教學實際的文言教學之路,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近年來,筆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得到了一點收獲,今在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一、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
要想提高初中文言文的教學質量,最重要的就是要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文言文一直以來受到許多學生的排斥,因為文言文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聯系現有的生活實際去理解,其在學習時大多數靠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背誦或者記憶下來,但是時間久了則會慢慢地遺忘。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不高,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且還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逐漸地失去興趣。
對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故事導入
如在《出師表》這一文言文的講解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來說一說自己所熟知的關于諸葛亮的故事來導入新課,在學生講解故事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談論和評價。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學生通過介紹三國中的故事和人物快速地投入到教學中去,還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事件的歷史背景以及諸葛亮的特點,從而對《出師表》這篇文言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也會感到親切許多。此外,當學生對所學文言文中的某一內容有所耳聞時,他們便會對這一內容的出處和與此相關的文章感興趣,教師則應該抓住這一契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到課文內容的學習中去。如,在《醉翁亭記》這一文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來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一句子,并讓學生說出其引申意義以及引申意義的出處,這樣就可以增強學生對《醉翁亭記》的學習興趣。
2. 資料導入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從網上下載與之相關的圖片、資料、音樂等,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這些來進行新課的導入。這樣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更能夠直觀地將所學內容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做好課前準備
在一些比較難懂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根據教學內容來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課下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如在《陳涉世家》這一文言文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查查司馬遷,了解一下大澤鄉起義等,并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己所查到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積極性。
二、 利用橫向比較系統掌握文言知識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將幾篇類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可更有效地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特點。比較的原則可“一言以蔽之”:在相同的基礎上找不同處,或在不同的基礎上找相同處。
1. 同一題材文章的比較
蘇洵、蘇轍兩篇《六國論》,都取材于“六國破滅”的舊事,但兩者的立意有很大不同。前文的論點是“弊在賂秦”,作者是借題發揮,勸誡當朝統治者要以史為鑒;后文則從韓、魏兩國所處的戰略地位出發,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作者是就史論史,盡管作者不能認識到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未能全面論述六國破滅的歷史原因,但是,加強團結以圖生存的見解仍然值得人們深思。經過這么一比較,兩文的特點已不說自明了。
《過秦論》和《阿房宮賦》也可進行比較。兩文都討論秦國由盛到亡的原因,寫作意圖也都諷喻當朝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但立意上有所不同。賈誼認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杜牧則認為“六國不能各愛其人,秦亦不能復愛六國之人”。在文體上,賈文是“論”,杜文為“賦”。
2. 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較
《涉江》《國殤》為同一作者,又都屬楚辭,用詞、結構等也有不少類似處。但《涉江》偏重抒發個人的悲憤心情;而《國殤》則熱情歌頌為國捐軀的英勇將士。一個風格沉郁,一個風格激昂。從這比較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詩歌的全貌。
3. 同一時代文章的比較
先秦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莊子》《荀子》,放在一起比較后,可更清楚地感受到各家的風格?!墩撜Z》質樸含蓄,有格言味;《孟子》氣勢充沛,長于論辯;《莊子》想象奇幻,行文恣肆;《荀子》樸實渾厚,嚴整精密;《韓非子》鋒芒銳利,說理透辟。
三、 聯系教學實際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1. 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姚姬傳也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弊x的道理,就是通過誦讀可以培養語感,熟悉詞匯和句式,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進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從糾正句讀到有節奏,最后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這不僅是積累語言的過程,也是一次審美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endprint
2. 要鼓勵學生質疑
“學則須疑,學貴善疑?!边@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提出疑問,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則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質疑。在學生對所學內容提出質疑的時候,只要學生的觀點言之有理,教師就不能妄加評論,而應該對學生的這種質疑精神進行肯定,從而鼓勵更多的學生提出疑問。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一詩的講解過程中,當我說道“散入珠簾濕羅幕”這一句中的“散”讀作四聲的時候,學生就會提出質疑,面對學生的質疑,我并沒有明確地告訴他們讀作幾聲,而是鼓勵學生通過查字典來弄清楚“散”的讀音。學生在鼓勵和肯定中受到了鼓舞,所以在以后的學習中都會大膽地去質疑,并在質疑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3. 要內外拓展,突破文本,確保有效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并引導學生結合現有的知識儲備通過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文言文。文言文這一文學形式不僅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前人用來抒發情感的工具,其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遭際和靈魂世界,這些內容并沒有和我們現實的生活相脫節,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聯系生活實際來讓學生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與作者產生共鳴。對此,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讓學生充分地了解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情世故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夠認識到學習文言文并不只是學習其中的一些字詞意思,而是要發現古人與今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情趣。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讓學生在切身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的同時,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由課內向課外不斷地延伸。這樣就能夠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和學習,從而增加課堂的厚實度。
4. 要文以載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學習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的情感評價。細細品味文章的內涵,學習古人高潔的志趣,學習古人思想的精髓,從而樹立“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部拿來繼承,使我們的傳統文學為今所學所用,這是教學文言文的目的所在。
此外,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閱讀量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要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優秀的文言作品,并在讀的過程中掌握字詞的讀音、意思以及語法功能等,這樣才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好地駕馭教材內容。此外,教師還應該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能夠對文言文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人物的故事等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成為學生得力的引導者,才能夠讓學生在認同我們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愛上文言文,使得文言不再是心中永遠的痛!
參考文獻:
[1]曹紅梅.立足吟誦、添新加趣——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例說[Z].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武原中學.
[2]蔣瑞華.解除束縛,讓文言文“活”出精彩——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淺談[Z].沙西初中.
[3]鄒兵.解除束縛,讓文言文“活”出精彩——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淺談[Z].隨州市隨縣殷店鎮東坡中學.
[4]陳建軍.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運用[Z].永清縣第二中學.
作者簡介:
呂翠華,江蘇省高郵市菱塘回族鄉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