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左繼紅
摘 要: 通過分析我校汽車電器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提出了基于云課堂的教學模式設計,利用云課堂系統,教師上傳教學和微課視頻,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師生交流討論,解決疑難問題,課后總結與反饋,學生提高了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可以得到全面協調發展。
關鍵詞: 云課堂;教學模式;汽車電器
一、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很多學者針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做了研究和探討。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方式開展,而創新信息化教學模式則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研究型的方式,教學目的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很多專家和研究者呼吁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培養學生采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創造能力。
二、 我校汽車電器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目前主要針對新能源汽車專業開設汽車電器課程,總共60課時,理論課時有48課時,實驗課時有12課時,理論課程的采取傳統的教師上課講解方式開展,實驗課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實做的方式開展。主要講述汽車電器電路基礎(包括汽車電氣設備的發展概況、汽車電氣設備的組成及特點、電路原理圖的特點)、電源系統(包括蓄電池功用、構造與蓄電池型號、蓄電池的工作原理、蓄電池的工作特性、交流發電機)、汽車點火系統(包括點火系統的作用、組成與原理、點火線圈的結構與原理)、照明與信號系統(包括照明裝置的組成、前照燈及電子控制、汽車信號裝置、照明系統的控制電路、照明系統的常見故障及原因分析)、汽車儀表與報警系統(包括汽車儀表的作用、類型及發展)、汽車刮雨器(包括汽車電動刮水器與風窗玻璃洗滌器)、汽車其他電氣裝置(電動門窗的組成、結構與類型)、汽車電氣設備線路(汽車導線及線束)、汽車電氣設備線路(汽車開關、保險、繼電器及連接器、汽車電路圖類型及識讀要領)。實驗部分包括汽車發電機及充電系統工作演示及故障診斷、起動機工作演示及起動電路分析、觸點式點火系統和磁感應式點火系統的工作過程演示、原理分析及故障診斷、汽車燈光照明系統使用及故障診斷、汽車汽油發動機電控系統故障診斷、安全氣囊起爆動作過程演示操作及原理分析、舒適CAN系統工作演示及測試。
這些內容的教學形式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師作為主角在講臺上講解,學生作為聽眾被動接受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束縛了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培養出的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缺乏。
三、 云課堂設計
教師采取信息化手段將課程對應的教學課件、教學微課視頻等資源傳至云課堂系統中,方便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采用云存儲技術對學習資源進行存儲與管理,并開通學習資源的訪問權限。通過云計算對數據進行分析,可以觀察到學生學習的狀況,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記錄情況對教學內容、方法以及組織形式進行優化調整。云課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可以體驗到學習的便捷性和高效性。通過在云課堂中學習,學生可以不受教學內容的次序安排及傳統教學方式的約束,依據個性發展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這種學習過程體現了主動性,并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提出疑問與教師和學生討論,從而高效解決疑難問題,并能分享學習心得與體會。學生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之后,開始第二階段與教師在教室中進行面對面的教學活動。在課堂上,老師依據學生在云課堂中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記錄,對普遍性的問題進行答疑,對個性問題,老師一對一地進行指導。老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心得體會與同學交流溝通,引導學生少走彎路,高效地達到學習目的。課堂上學生還可以進行分組,針對重難點問題,進行更深層次地討論,并進行匯報,教師進行點評,師生共同參與討論。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并下發課后學習任務。在整個課堂過程中,教師都在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各抒己見,并結合教師的答疑,學生加深了理解,達到了知識內化。課后學生要完成教師下發的課后作業和新內容的學習。通過查閱資料、查找案例、與老師與學生交流等方式完成作業任務,并將作業上傳到云課堂中。方便教師查閱,可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做到及時反饋。根據反饋情況,學生有針對地學習未掌握的內容,并對重難點進行復習鞏固。
四、 結論
采用基于云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填補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不足。教師能夠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提高了自學能力,拓展了思維;討論中提高了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并學會接納他人意見,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學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袁磊,陳曉慧,張艷麗.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研究——以“攝影基本技術”課程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2,(7):128-132.
[2]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臺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4,(5):73-80.
作者簡介:
劉麗麗,左繼紅,湖南省株洲市,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